入夏的靖边,骄阳似火,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籽上覆土覆得少一些,在膜上留两个洞洞……”5月24日,在靖边县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四咀村白家湾小组新推的300亩梯田里,四咀村第一书记刘喜平技术熟练地指导着村民种植黑膜马铃薯。

农机干部变成了“土专家”
从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出发,车子途径曲折蜿蜒的山路七八公里外,再徒步沙地两公里地,才到达了四咀村新开垦的梯田。
“这里的土是虚土,黄土埋到鞋子里再正常不过了。这是我今天第二次下地了,早晨六点多的时候就来过地里一次了,要指导他们科学种植。” 刘喜平告诉记者,他从2014年开始种植马铃薯,也算是半个土专家了。
过去靠传统方式种植马铃薯,费工费时效率低,如今,平沿沿的梯田上,大型农机具直接开进地里,省时省力又科学。“这台农机具集合马铃薯播种、施肥、覆膜、打药于一体,三百亩试验田,四五个人几天的功夫就种好了。”刘喜平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马铃薯的理论产量是6000余斤,批发价可以卖到0.8至1.2元每斤,而种玉米的亩产量大概是1200斤左右,玉米的价格是0.8元每斤,这样马铃薯的产量大概是玉米的3倍”。
干群合力探索旱作农业新出路
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四咀村是全县72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由原来苏家湾村和四咀合并形成,地处白于山区丘陵腹地,村里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可谓“望山跑死马,望村跑断腿”。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南部山区产业脱贫新模式,通过成立土地托管合作社,组建农机服务队,注重创新和科技引领,对全村1000余亩宽幅梯田进行托管作业。
今年,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实施300亩黑膜膜侧马铃薯种植,这是从调整南部山区种植结构出发,开辟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的一次全新尝试。得知村里要留转土地种植马铃薯,四咀村白家湾村小组的村民周凤香再也坐不住了,在驻村工作队员的说服下,她家的五六亩撂荒地留转后归村集体经营,每亩地除了可以收入400元的分红,她在种植马铃薯期间在地里务工一天也可以收入150元。撂荒地也被平整为一望无垠的梯田,尽管是亮红晌午要在田间地头忙碌,周凤香一点儿也不觉得风吹日晒有多辛苦,好像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脱贫工作的背后,有驻村干部的默默付出。自2018年3月,靖边县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喜平来到县城南部最边远的乡村四咀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他已然过上了庄稼人的生活,皮肤晒的黢黑。因为工作压力大,田间地头距离镇政府远,经常赶不上饭点,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让他的身体呈现“压力肥”状态,再也不像城里上班时候那样可以准时准点上下班、按时按点吃饭、锻炼,身材保持的像模特儿一样了。
“以前我家零散地块多,不便于管理和耕种,加上种下的谷子也没有销路,一家人也就种个一半亩够吃就行了。”韦光东2017年因意外致腿受了重伤,无论田间还是家务都落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土地托管后,在中心领导和刘喜平书记的鼓动下,把他家位置、自然条件不同的16块地整合后方便了耕种有机小米,去年种的11亩虽然让冰雹打了还卖了1.1万元。土地托管和农机合作社才使他一家平稳的渡过难关。
刘喜平和工作队经过努力,把苏家湾的有机小米成功申报了“阜美靖边”特色农产品,从而也让“阜美靖边”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农”字招牌有了实体支撑。而土地托管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土地撂荒现象,而且保障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农业收入,又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而农机合作社的成立,在土地集中化的基础上减轻了农业劳作密集度,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去年,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1000亩谷子喜获丰收,亩产量700斤以上,亩产值达到1900元。这对靠天吃饭的山区群众来说,这么高的收入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由于品质好,到年底,谷子和小米已经销售一空,种植户的收入大幅增加。昔日山沟沟里的小米做成了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