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 三大攻坚战 / 精准扶贫 / 正文

扎根农村 助推脱贫(之二)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9-09-16 09:59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李 宁

驻村后,我结了一门穷亲戚——郭爱忠。既然是亲戚,就得经常走动。他是贫困户,我一有时间就往他家跑,和他拉家常、谈未来。回到村委将谈话内容归纳分析,知道他是因病致贫。因为他现在双肾坏死,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每天要用大量药物止痛。

他居住的是有近三十年历史的土窑洞,窗户狭小,屋内漆黑,前后窑间的过洞低矮细长,像地道。门面的泥土被风蚀雨刷,坑坑洼洼。屋檐像一把小伞,在风雨中飘摇。这么简陋的房屋,我小时候见过,没想到现在仍然有人居住。

5月8日,文明办志愿服务队走进郭爱忠家,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老郭感激得双手合一,像在为志愿者祈祷。我趁机对他说:“老郭,虽说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送物,但也能解燃眉之急。至于拔穷根,尤其是改善居住条件,还得从长计议。”他一把拉住我的手,真诚地说:“李书记,十几年前,我的一个儿子溺水身亡,妻子为此和我闹离婚,整天无事生非,鸡犬不宁。我没有心劲过生活,准备好的修房计划也取消了,钱也花完了。近两年,小儿子大了,妻子也不再闹了,我准备修一院地方,没想到变成一个废人了。求你安排我易地移民,为孩子在城里找个立足地方……”看着他期盼的眼神,我轻轻地点点头。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一定要帮这门亲戚申请到搬迁房,而且要让他在城里稳得住,帮助他脱贫致富。

按照扶贫政策,我为他申请到大病医疗救助和易地搬迁项目。他如愿在县城分到一套移民房。又协调村委干部,安排他妻子在村上当保洁员,每月能挣七百元。

老郭果然感动不已,拉着我的手说:“李书记就像‘毛老’时期的干部,把群众装在心里,把事情办在实处。我真心感谢李书记……”

2016年临近年尾,我去慰问五保户景世义。老人正在烧火做饭,满屋的烟气令人喘不过气来。老人热情地接待我。我问到他对今后生活有什么打算。老人斩钉截铁地说:“我虽然没儿没女,但决不当‘共产党的老人’,只要还有力气,就要种地打粮,把日子过好。”我不由地竖起大拇指,把慰问金递到老人手上。老人深深鞠了一躬,哽咽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不忘党国恩!”老人的言语给我很大的触动。本来想给老人鼓鼓劲、打打气,让他增强生活自信心,没想到老人反给我上了一课,增强了我的扶贫信心!

正当我精心描绘脱贫蓝图,准备捋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县上整合扶贫资源,把我调整到中山涧镇乔家湾村继续担任第一书记。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是复杂的。这一年的驻村经历,足够我咀嚼一辈子!初来这世外桃源般的李家城则,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仿佛是犯了错误被下放。亲近土地,亲近农民,想他们所想,让我发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我才感到,原来办公室里养尊处优的生活,竟是那么肤浅,那么单薄!只有踩在结实的土地上,人生的味道才更加厚重,更加绵长……

二百多个日夜,奔走在村上,吃住在村上,对“小家”付出不够,却奉献了“大家”。我想,“小家”应该是理解的!

卷起铺盖离开的那天,部分村民自发前来送我。紧紧拉着他们的手,我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老乡们拍拍我的肩膀,动情地说:“李书记,保重!”“李书记,有空再回来看看李家城则。”

……

车启动了,我恋恋不舍地挥挥手……

(作者系靖边县委宣传部干部)

网络编辑:贺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