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编制说明
——2021年2月26日在靖边县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中共靖边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曹龙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在我就《靖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作简要说明。
一、编制过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纲要》编制工作,始终以中省市有关“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为总遵循,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总体方案》,安排44个专项规划,并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此外,多次赴省市发改委对接规划和策划项目。目前,经多轮修改完善,《纲要》文本和重点建设项目盘子已初步形成。
二、基本框架。《纲要》提出了在“十四五”期间建设“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承载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先行区、国家空天地无人系统试验地、边塞文化旅游新胜地、西北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地和榆林副中心城市”,即“三区三地一中心”发展目标。
《纲要》由文本、重大项目两部分组成,文本框架围绕“一个引领、七大目标、两个提升、一个保障”即“1721”谋篇布局,共11章47小节4.8万字,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即第1章,总结回顾了“十三五”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并以问题导向谋篇布局“十四五”,通过补齐短板、解决主要矛盾,提出了发展路径、定位和目标。第二板块包括第2至8章,明确了“三区三地一中心”目标任务。第三板块包括第9至10章,明确了提升社会保障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具体举措。第四版块即第11章,明确了党的领导、人才、资金、政策、项目管理等保障措施。
三、主要内容
第一板块是总结“十三五”、谋划“十四五”。回顾了“十三五”发展成就,摸清了发展底数,分析了发展环境,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明确了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经初步测算,到2025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达到5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
第二板块是靖边建设“三区三地一中心”的具体目标任务。
(一)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重要承载区方面。一是持续壮大煤油气产业。加快县域西南和中南部地区煤油气勘探,高效开发北部4个煤矿,力争形成2400万吨/年开发规模,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稳定在300万吨/年和35亿立方米/年,新增原油产能150万吨、天然气20亿立方米,力争榆炼原油加工量突破550万吨。二是加快发展高端能化产业。围绕煤炭分质利用,煤/天然气/渣油制烯烃、芳烃等产业链,强化要素保障,建设陕煤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制绿色新材料示范园、70万吨/年煤制烯烃等项目,打造投资过千亿、产品产量过千万吨、产值过千亿、年增加值过百亿的能化产业集群。三是大力推进低碳发展。新增风电100万千瓦、光伏发电50万千瓦,加快推进风机装备维修产业园项目,全面打造制氢产业基地,推动绿电应用,实现工业产品低碳化。
(二)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方面。突出“以水定产”,科学划定产业规模,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强“畜、薯、菜”三大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优势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做好种业和农田保障,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全县年均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0万吨,年产优质农副产品150万吨以上,实现增加值(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占GDP比重达10%,建设四个“百万”养殖项目,马铃薯和蔬菜产量分别稳定在60万吨、80万吨。
(三)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先行区方面。一是构建“一廊、三带、三区”绿色安全生态空间,推进生态廊道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二是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到2025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0天左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5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率较“十三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三是依托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突出水土保持、林草保护、水的综合开发和集约节约利用,全力推进蒋家窑水库、王圪堵水库引水工程等项目,建设白于山区国家储备林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
(四)国家空天地无人系统试验地方面。立足5000平方公里超大范围、不限高度的空域优势,以航空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通用机场、海则空天小镇、综合测试平台等项目为支撑,全力发展智能无人、通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十四五”期间,无人机数据中心、新能源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全面推进,县域基础信息库、应急管理指挥中心、2个省级智慧园区全面建成,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左右。
(五)边塞文化旅游新胜地方面。以统万城、龙洲丹霞、长城等7大引擎项目为引领,以芦靖湖景区、镇靖田园综合体等19个重点项目为支撑,形成“一心两线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强统万城、长城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信天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5A级景区1个,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4个、省级旅游特色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年入境游客达1000万人,旅游收入达到50亿元,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建成文化强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六)西北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地方面。一是畅通对外运输综合大通道,完善县域路网,优化枢纽场站布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是融入双循环格局,加快“一港两区三中心”建设,升级完善物流园区功能,建设西北物流枢纽。三是畅通城乡消费物流网络,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咨询、通航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十四五”期间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融入“渝新欧”通道,形成5000万吨运力,年增加值达50亿元,占GDP比重达9%左右,带动就业1.5万余人。
(七)榆林副中心城市方面。一是强化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用途管控,构筑“一主四副、两带多点”主次协同的城镇空间。二是按照“基础完善、布局合理、生态优美、生活宜居、文化彰显”的原则,紧紧围绕“三改、三增、二推进、两拆除、一打通”工作要求,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三是加强东坑等4个中心镇辐射带动功能,强化龙洲等6个重点镇示范带动功能,促进天赐湾等6个镇和8个便民服务中心特色错位联动发展,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完成撤县设市,常住人口达44万。
第三版块是提升社会保障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具体举措。一是结合榆林副中心城市和人口结构变化需求,促进居民充分就业,推动教育、社会保障、人口管理服务、“健康靖边”“平安靖边”等工作迈上新台阶,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二是紧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放管服”和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突出精准招商,创新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十四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基本消除城乡中小学大班额;“两率一度”稳步提高;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城市综合信用指数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列入陕西自贸区协同创新区,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非公经济占比达40%以上。
第四版块是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人才、资金、科技、政策、项目等各类保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目前,共谋划重点建设项目134个、总投资1521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03亿元,其中15个重大事项和49个重点项目列入了中省市规划初稿,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