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时代给沙漠披绿的年轻人
——记陕西省靖边县绿源治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强同志
发布时间:2013-05-28 16:02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浏览次数:    字号:[ ]
 

  “这套技术是将太阳光伏板所产生的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再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不需要架设电网或使用蓄电池就能利用电能驱动水泵根据种苗每天需要‘喝’多少水自动抽水灌溉,当种苗‘喝饱’了系统就会自动断水。这就是专门为我们这个太阳能十分充足、干旱缺水的地区治沙造林‘量身定做’的先进节能灌溉技术设备!”陕西省靖边县绿源治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强在他位于该县东坑镇金鸡沙治沙育林基地高兴地给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现代治沙经验的来访者介绍着他近两年来新引进的由清华大学提供技术、深圳市天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生产的这套全国最先进的节水育苗灌溉先进设备。如今,他的600苗圃已全部使用上这套节水灌溉新设备,每亩可实现节水81%、节约劳力58%、节约肥料68%,极大地提高了沙漠地区树种的成活率,幼苗的成活率达到了92%、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0%,这使张立强对自己利用现代科技植树造林实现“人进沙退,建设绿色、环保、美丽家园”充满了信心。

  子承父志 坚定学林

  张立强的母亲是全国有名的治沙劳模牛玉琴,他的父亲张加旺因为治沙积劳成疾,在他10岁时撒手人寰,留下他们孤儿寡母和患有疾病的爷爷奶奶独自默默奋战在抗沙育林第一线上。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在临终前给他们留下的遗言:“治沙造林是子孙万代的大事,我造林,儿子造林,孙子将来也造林”。看着父亲倒在治沙线上,母亲每天贪早摸黑地植树育林和日益改善的生存环境,他从小立志要子承父志、儿继母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治沙育林事业。有一次他生病,妈妈要找当时家中最值钱的鸡蛋给他煮了吃,他懂事地拉住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不吃,咱们卖了蛋蛋买树苗!”这让当时的牛玉琴感动的泪盈满眶,更坚定了母亲治沙造林的信念。

  在上中学的时候,张立强利用周末、假期回家和两个哥哥帮助母亲牛玉琴植树造林,亲眼看着一家人人背车拉,辛苦地育苗植树、浇水灌溉,有时一场风沙过去没有任何遮挡的苗圃就被压埋死了一半,有时因为漫灌缺水没有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方式,造成树苗的成活率不过,来年又要重新栽植。那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育苗植树科学技术知识,提高造林的成效。1994年夏季,张立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陕西省林业学校。在学校的四年当中,他刻苦钻研林业知识,详细掌握适宜于沙漠干旱气候生存的常绿树种的生长特性、土壤要求、水分含量、温度适宜度、营养需求比例等知识,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在沙漠地区科学植树育林的理论见解。因为他在校时刻苦好学,1998年毕业后有很多大城市的科研院所、林业部门想招聘他,但他主动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当时科研条件落后的榆林治沙研究所,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理论层度,将自己的理论见解付诸于在沙漠中科学育林、提高成活率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在母亲牛玉琴和科研院所领导、同事们的大力帮助下,他大胆地提出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混合在沙漠中种植,提高了造林密度;他提出采取“因地制宜”的造林方法,在沙漠中根据地形条件,在背风处种植乔木,在过风处搭设障被种植灌木和草本,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效率和造林质量;借鉴花卉在营养盆栽植成活率高的办法,大胆地采取苗木在营养盆栽植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其在成苗期的成活率,最后他的成功经验在榆林全市得以推广,现在普遍运用于培育幼苗的实际治沙造林中。

  投身实际 科学育林

  在榆林治沙研究所的两年,张立强在沙漠中育林植树的科学知识更为丰富,初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实用有效的治沙理论,但从科学实验到大规模推广种植并形成直接的经济效益,需要人大胆去踏出这一步。放弃有稳定安逸的研究所工作投入到充满风险、前景不明的抗沙育林第一线中,这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毅力,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母亲的支持下,2000年,张立强辞去了研究所工作,走进了母亲的治沙基地。起初的几年,他默默地跟在母亲的后面像个小学生一样学习着母亲丰富的造林治沙经验,但他感觉凭着母亲和自己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将全村人甚至周围各村的人组织起来,逐渐形成治沙造林产业链,经济效益才可能更为可观,村民们一块治沙的积极性才会更好,成效才会更为明显。敢想就敢干,这是张立强从父亲和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优良血统。2004年,他在靖边县成立了绿源治沙有限公司。他亲自担任总经理,通过谋思路、做工作,先后将村里70多个富裕青壮劳力吸纳为公司员工,每年给予他们固定的工资和一部分灵活的工作效率提成,稳定了治沙队伍、扩大了治沙规模。通过造林治沙收入要高于种植业收入,又不影响员工发展种植业,激励起全村和周边各村乃至带动起全县的治沙造林的新热潮。近10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毛乌素沙漠南部沙区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沙区植被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沙漠边缘的红柳河水变的更清了,这些都为当地农牧业生态科学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在探索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张立强在将科学知识不断运用到实际治沙造林工作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将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提升到理论层次,然后再用科学理论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2008年,张立强发现林地中很多树种老化,特别是栽种十几年的杨树都成了“小老头”树,长此以往将会直接影响治沙造林的成效和经济收益。于是,他根据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大胆地将这些老化的树种逐年更换成一些适合沙地生长的樟子松、沙地柏、侧柏、云杉等常绿树种。在更换树种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扩大植树造林规模,他带领公司员工在沙区平整土地、更改土壤,建立了自己的育苗基地。现如今他自己的苗圃规模达到600亩,每年可出圃的樟子松等种苗达80万株。这些种苗除了用来更换自己林区的树种之外,他还将一部分种苗提供给周边村子的村民,让他们积极投身于治沙造林中。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近几年来,东坑镇的苗圃培育基地达到十几处,靖边县境内的苗圃基地达到近百家。在降低种苗成本的基础上,该县群众植树造林蔚然成风。

  保护环境 环保兴林

  绿源治沙有限公司在张立强的带领下注重探索,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技术并积极推广应用,在林区建立了两个11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沼气池所产的沼气供公司员工平时生活做饭取暖所用,沼液和沼渣是很好的肥料,张立强将它用于苗圃施肥。

  从建沼气池开始,张立强看到了建设绿色产业的必要性。事有凑巧,2009年,清华大学组织学校一批学者在治沙基地体验生活时,看到基地落后的灌溉技术和了解到张立强本人有着深厚的并且属于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在沙漠干旱地区治沙育苗造林的理论知识后,决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光伏扬水系统技术”在该基地投入实际试验应用,由清华大学提供生产技术、深圳市天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生产设备,由张立强具体负责使用,每年给学校科研提供实验数据。这是张立强梦寐以求的,也是千载难逢的为自己实现绿色产业梦想的好机会,三家一拍即合。2012年,这套技术设备正式开始在张立强的樟子松、沙地柏、云杉、侧柏等绿树种育苗基地和造林工程中全面应用,这才有本文开头张立强向参观学习者推荐该项技术的一幕。该项技术将尖端节水灌溉技术与太阳能水泵相结合,摒弃了传统的对水资源大量耗费漫灌方式,根据树种在不同生长期的需要,分别采取喷灌、滴灌方式为树种提供所需水分。以光伏扬水节水灌溉的绿色循环治沙新模式在张立强的绿源治沙有限公司的成功应用,开创了我国防沙治沙新模式。

  现如今,你来到金鸡沙村,一直沿着进沙柏油路往里走,将会看到道路两旁3.5万多株樟子松点缀着这条沙漠中的绿色通道通向远方。走进林地会看到昔日的荒凉沙漠变成了绿色之洲,茂密的树木交相掩映,野草野花遍及其中,昔日绝迹的鸟类和小动物随处可见,好像置身于北方的世外桃源中。2011年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高校的200多位同学在林地参观学习了一个星期,将这里作为他们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这里现在也成为靖边县多所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深入林地参观学习,参与植树种草建设美丽家园活动。每次同学们来林地,张立强都要给他们讲解一些关于治沙造林方面的知识,使同学们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爱护自己家乡、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意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立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科技兴林治沙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先后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的 “西部开发杰出贡献奖”、中国改革报授予的“‘中华大地之光’先进个人”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首届保护“母亲河”奖;绿源治沙公司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 “全国绿色文明奖”;被榆林市人民政府授予 “绿色文明示范村庄”。这些荣誉的获得,更加坚定了张立强的治沙信念。

  我们看到张立强选择投身治沙造林事业,有着来自父亲母亲精神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他对于这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蓝天下最美好的事业是呵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愿为这项光荣神圣的事业奋斗一生!”

  他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