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半路“出家”的秦腔艺术家耿建华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3-28 08:15 作者:薛立强

耿建华﹙1951—2018﹚陕西省靖边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省剧协会员。1972年从艺,先后在靖边、安塞、榆林地区文工团、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主工须生。1985年至1999年任榆林地区文工团业务团长时,被授予“省长征突出手标兵”、“德艺双馨”等荣誉称号,被省文化厅、文化部评为尖子演员,秦腔百家演员。参加了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演出。演出的保留剧目有《窦娥冤》、《周仁回府》、《三子争父》、《齐王悔宫》、《侧美案》、《赵氏孤儿》等。荣获西北五省“咸阳杯”比赛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清唱一等奖,省第四届艺术节“最高荣誉奖”等。此外,先后在省内外戏曲大赛中斩获一等奖、特别奖10余次。曾出访日本演出10余场,并随团赴台演出,博得众多观众的好评。

耿建华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宁条梁镇柳桂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由于受家庭的熏淘,亲属的影响﹙其姐耿冰为县文工团著名演员,姐夫为该团团长﹚,爱上了文艺,爱上了秦腔,从8岁起,队上或社里一有文艺活动,便挤在人群里,和孩子们一起学大人们扭秧歌、跑旱船,玩得不亦乐乎。他天赋聪敏,学甚像甚,更有一副天生的亮嗓子,唱起歌来甜润动听,沁人心脾,从小就显示出不凡的文艺才华。

14岁在上初中时,由于受家庭和些一些亲属社会关系的影响,常常受到一些同学的欺侮和小瞧,因此、初中还没有毕业,便愤然辍学回家务农。那时正值农业学大寨集体化时期,劳动任务十分繁重,白天跃进,晚上加班,对他一个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小少年来说的确吃不消,但他硬是苦撑了下来,手磨烂了,贴上一块胶布了事,肩头压肿了,用盐水洗洗作罢。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影响他对文艺的爱好,复杂的社会关系并没有压垮他对艺术的追求,犁地时,在唱陕北民歌,掏大粪时,一个人担着担子一边走,一边学习戏剧各种角色不同的台步。社队一有文艺活动,他便积极报名参加,尽管当时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家庭背景稍有问题的人是不允许参加文艺演出的,但他例外,是个不可缺少的文艺角色。他对文艺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朝思暮想想当一名专业演员。

1978年12月份,在亲友的帮助下,他终于踏进靖边县文工团的大门,但这并没有让他如愿以偿,当上一名专业演员,而是成了一名围着锅台转的炊事员,即便如此,还是让他喜出望外,“我终于走进剧团了,有了更多的学戏机会!”

饭堂的隔壁就是文工团的排练室,他每天借着递饭的小窗口,一边做饭,一边偷着看,耳濡目染,看得多了,心中就有了印象,下来便揣摩着练。晚上,他央告管戏装的同事,借来了靴帽,髯口,折肩,戏装,点起了腊烛,照着镜子学台步,帽翅的摆动,髯口的捋吹,折扇的收放,提袍甩袖等一系列基本动作。学戏练功必须从娃娃开始,可是他己是二十七八的人了,腰直腿硬,练起功来非常困难,但一个戏剧演员不能没有功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收一放都要有功啊,为此,他下定决心苦撑苦练,直练得双腿青肿,浑身酸软,还是不肯罢休。有些好心人看到他练成这个样子,便打劝他说:“建华,别折腾自已了,本本等等地做好饭,混个转正就行了,何必自讨苦吃!”还有一些人冷嘲热讽地讥笑他说:“天生的做饭料,何必瞎子点灯白费腊!”面对这些好心劝说和流言蜚语,他毫不不在乎,我行我素,每天仍然练功不止,他心中常对自已说:“自已热爱的事情,初心不能改,自己已经着手干的事情,绝不能半途而废,拼死拼活,也要把它完成。”为了练好嗓子,他不打扰其他同志的休息,每天天不亮,便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城西水壕畔去吊嗓子,寒暑易节,从不间断。

“梅花香自苦寒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 ,耿建华硬是靠自已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了文工团的一名“编外演员”,每天除了自已做好饭,还要登台演出,又苦又累,然而,面对这样的双重压力,他毫无怨言,心里仍然感到美滋滋的,毕竟自已能登台演戏了,圆了自己一个多年的梦。从此,他更有信心了,劲头更足了,在从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成了文工团的一名不可少的“台柱子” 。

就是这位编外演员,由干他潜心苦练,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演技提高很快,赢得了不少观众,很快出了名,被毗连靖边的安塞县打听到了,聘请他到那里去当教练,破格予以了转正。

走进安塞剧团一看,让他傻了眼,这哪里像个剧团,唱的秦腔戏,道白是陕北腔,演的传统戏,化妆是闹秧歌的脸子,难怪关中人笑话陕北人演秦剧,白口过不了金锁关,至于唱、做、念、打更是差劲,唱腔常常跑调,做工失场,台词口语化,武打碰架。面对这些情况,耿建华都一一予以纠正,并从不同角色的台步,水袖功,帽翅功,髯口功,进行演出示范辅导。他常对学员们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他的悉心辅导和排练下,演员们进步很快,培养出了一批新苗子,排练出一些新剧目,使安塞剧团很快起死回生。观众一听说有耿建华的戏,便场场满座。

一次偶然的机会,榆林地区前来革命圣地延安参观,晚上,延安地区调来安塞剧团演戏进行招待,一位榆林地区负责文化教育的领导,看了耿建华为主演的《周仁回府》后,很是赏识,一打听耿建华是榆林靖边人,便和延安地区协商要了回去,成了榆林地区文工团一名主力演员,后又升为业务团长。

耿建华虽然文化不高,但灵性很高,很会做戏,演人物根据剧情,出神入化活灵活现,就在他当业务团长时,一次参加省上调演,和横山县文工团名角拓巧云搭当,演《铡美案》,在“杀庙” 一折戏中,他伴演韩琦,奉了驸马陈世美之命去追杀秦香莲母女三人。当他追至庙中,一看秦香莲带着弱子幼女跪在地下苦苦哀求活命,可怜巴巴的样子,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不忍下手,但转念一想,如果将他们放了,自已回去如何向驸马交差,便会殒命于其刀下,想到这里,便再次拔剑欲杀其母子。跪在地下的秦香莲夺住刀头,要求杀了自已,放过子女,并将自己的身世和陈世美的忘恩负义一一哭诉于韩琦。韩琦这时深受感动,万般无奈,只好舍生取义。在这出戏里,耿建华围绕“杀”、“放”做戏,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复杂的思想斗争,演得维妙维肖,博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演后,新闻媒体写道:“一出韩琦杀庙,专家们为之倾倒。”

在《在齐王悔宫》一出戏中,耿建扮演戏剧中主角齐桓公。一代堂堂英明中原霸主,由于宠信奸佞易牙、开方、竖刁的阿谀奉承,谮言巧语,残害忠良,致使晚年诸侯分离,朝中纲纪紊乱,诸子争权,甚至自已病危时,竟然没有一个亲人在旁侍应。桓公对此悔恨交加,但又无可奈何。耿建华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很注意人物的心里变化,在做霸主时姿高气扬,权倾朝野,在晚年途穷末落时,悲叹哀伤,无穷的悔恨,无穷的惆怅。……使观众很能融入戏中,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为之叹喟。

由于耿建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嗓音好,扮相美,再加上他悟性高,会做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在戏曲界多次调演比赛中摘取桂冠,一时声名鹊起三秦,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专家们的青睐,2000年,调入了陕西省戏曲研究员工作。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秦腔界最高学府,一个当年的“掏粪娃“、“火头军” ,硬是靠着自已的勤学苦练,顽强拼搏,契而不舍的精神,敲开了艺术的大门,登上了艺术的殿堂,成为秦腔界的名流,须生行当中的佼佼者。陕西省戏曲研院群贤毕集,群英荟萃,他在专家们的指点下,演技大有提高,参演的剧目有:《玉虎坠》、《王佐断臂》、《铡美案》、《窦娥冤》、《清风亭》、《三子争父》、《齐王悔宫》《周仁回府》、《赵氏孤儿》、《离婚记》、《高山下的花环》、《六斤县长》等,与全国戏剧评委,国家一级名演马友仙搭当,在《窦娥冤》中扮演窦天章,在《三堂会审》中,扮演刘秉义,都演得绘声绘色,制成碟片发行。他的过早去世,是陕西乃至全国戏曲界的一大损失,如一颗闪亮的明星陨落了。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