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你好,榆林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2-16 20:16 作者:耿永君

几年前的一个夏季,我和两位同事从咸阳机场坐飞机返回榆林。

飞机起飞后,我们兴奋地靠在舷窗口向地面张望,从空中鸟瞰黄土高原上绵延不断的一片片浓浓淡淡的绿色,从弯弯曲曲的河流中分辨着洛河、延河和无定河……

“妈妈,榆林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有毛乌素沙漠,到处都是黄沙梁。”

邻座一个女人和十来岁儿子的对话引起我的注意。闲聊中得知她娘家在榆林,已经25年没回榆林了。

眨眼间到榆林了,飞机开始在榆阳机场上空盘旋降落,地面景物越来越清晰。那男孩盯着舷窗外喊:“妈妈,怎么看不到沙漠呀?”

“啊?沙漠不见了,怎么会看不到黄沙圪梁?”

女人惊奇地说。果然,只见地面起起伏伏,蜿蜒曲折的梁峁、丘陵和川地里,都被浓郁的绿色所覆盖。乔木、灌木林带有序排列,果园菜园郁郁葱葱,大河小溪流水潺潺。公路纵横,高楼林立。要不是偶尔看到一些星星点点,零零散散的小沙丘,你真认不出这是什么地方。

那女人一脸疑惑地问我:“这是榆林吧?我小时候满世界都是黄沙梁哦。”我告诉她,现在的榆林可是一年个一样,你25年没回来可想变化有多大?

我第一次走榆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个春天,我和几个教师去榆林参加高师函授考试。

中午绥德出发,艳阳高照。车刚过米脂城,忽然西边天空黑云滚滚,狂风漫卷残云,向地面横扫而来。走至鱼河,公路边出现一道道沙丘,沙尘随风飞扬,满世界黄泛泛的,暗无天日。老黄风像个不可一势的恶魔,张牙舞爪地咆哮着,宣泄着,汽车只能打开车灯缓缓前行。首次遭遇沙漠里的狂风,我被车窗外恐怖的一幕惊呆了,不由在心里祈祷:风沙哦,赶快停息吧,万不可向南面我的家乡流窜。

第二天下午,狂风终于息怒了。我看到许多居民在院子里像扫雪一样,清扫厚厚的沙尘。流沙已逼近榆林城周围,肆无忌惮地爬上了城墙头。

1994年,我在榆林高专(现榆林学院)参加为期三个月的中学校长培训。又值春季黄风肆虐季节,沙尘暴三天两头光顾古城,天空经常黄蒙蒙的,太阳都失去了光泽。地面沙尘狂舞,树枝吹断无数,老城笼罩在风沙的阴影中。大街上,校园里,人们穿着风衣,戴着防风镜、口罩和帽子,全副武装,顶风冒沙缓缓前行。我看到,高专教学楼后面有几座小沙丘长期在此安营扎寨。西沙尽头,一座座沙梁潜伏在古城周围,像一群群猛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座城市,伺机兴风作浪。一次听讲座,中午开饭时间,室外狂风呼号,大家都不敢出去。只好继续听专家又讲了一个多小时,风小了才下课……

此后,我和许多陕北人一样,时时热切地注视着、期待着、见证着榆林绿色春天的缓缓到来。同时,我也为榆林人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治沙精神而感奋不已。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饱受风沙侵袭与困扰的榆林人,从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起步,向沙漠展开一场为期70年的大进军——

英雄出手惊天下,全民动员震天庭。

自1982年以来,榆林人开始采用沙地植被、“引水拉沙”淤地、植物引种、飞播造林等方法治理荒沙,并把每年4 月份作为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月。“家庭林”“亲子林”“纪念林”等层出不穷。爱绿、植绿、护绿已植入每个榆林人的心灵深处。

牛玉琴,一个靖边县东坑镇农村妇女。1985年起以家庭承包形式治沙绿化,从“一棵树”到2700万棵树,从11万亩荒沙到林草覆盖率80%。她带动1904户家庭在沙漠植树,把7300多公顷荒沙变成绿洲,将风沙逼退10多公里。一串惊人的数字,和一个柔弱的女人不可思议地连在一起,矗起巾帼治沙一个耀眼的高峰。

石光银,定边县海子梁乡村民。37年坚守承包治理荒沙19.5万亩,植树2000多万株(丛),营造近10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他还组织207户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治沙公司。一条沙漠里的硬汉子,把陕北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让世界看到榆林人治沙绿化的硬骨头精神。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自1974年组建以来,拉开长达45年的治沙序幕。现在,“治沙连”换了14任连长,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治理荒沙14400多亩,开辟出2万多亩沙漠绿洲。在大漠深处树起一座治沙绿化的历史丰碑。

新世纪以来,榆林的绿化更是常常让我惊喜与感动。我眼里的绿色以古城为圆心,一年年向周边延伸着、扩展着——像徐徐铺开的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又像浓墨重彩的一轴美丽画卷,那绿色的格局与气度显现出一种高远和博大。

榆林,终于不再受毛乌素沙漠的肆虐侵害,褪却荒凉,展露绿颜。

长期治理,岁月磨合,沙漠与绿树终于握手言和,成为眷属,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去年的一天,我在榆林看了一个沙漠生态治理展览。许多影像资料让我眼前一亮,惊讶与赞叹不觉充盈内心——

我看到,榆林市境内860万亩流沙已全部得到治理。由解放初60万亩天然林,发展到现在2157万亩林木面积,赋予榆林鸟语花香的城市生活。

我看到,榆林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3%,把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将毛乌素沙漠从榆林的版图上抹掉,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我看到,榆林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变。据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8年,全市沙尘天气呈现明显减少趋势。2000年全市发生沙尘暴40天,而2014年以后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

这是榆林人沙漠生态治理的大动作、大手笔、大气象。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17年,榆林市在大漠里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把绿色梦想的旗帜举得更高。

“早春三月始芳菲,榆林踏青正当时”。

如今,当你来到榆林,眼前展现的是天蓝地绿,山河全新。推窗见绿,上街观花。“榆林绿”在塞北形成一道迷人靓丽的风景线。在公园、在广场、在榆溪河畔晨练的榆林人,笑容如温暖的阳光。一座现代化的能源新都、大漠中的绿色之城正迎着和煦的春风朝我们款款走来……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