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玉河路变迁记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4-09-05 14:21 作者:晨辰

玉河路是榆林市靖边县城河东一条普通街道,说白了就是靖边县城里一条普通的马路。但是,当我写下这个名称,估计大多数居住在县城里的人并不知晓此路。就大多数城里人而言,人们比较熟悉的河东路有玉家洼路或者党校巷。其实,我所说的玉河路正是玉家洼路,也叫党校巷。玉河路是靖边县地名办正式命名的街道名称。我在这条路东居住有四十多年了。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出生在靖边县南部一个小山村。1979年上高中才第一次来到县城张家畔。陕北信天游有这样的歌词:四十里平川羊羔山,俊女人出在张家畔。张家畔有没有出俊女人我浑然不知,但在我看来,张家畔的确是个大地方。靖边县政府在这里,靖边县许多机关单位都在这里,张家畔被称为县城。有一道街、二道街,街上有百货商店、食堂、粮站、学校、医院、电影院,还有数不清的居民,是我们农村人心中的“大城市”。

我是靖边中学八一级六班学生。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来自农村,只有一小部分同学来自城里。农村同学和我一样,认为张家畔是个大地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城市。但是,城里的同学就会露出鄙夷不屑的微笑:哧,张家畔,也就是一个大村庄加一些小村庄连成的一个镇子。乡下人没见过世面,以为是大城市,我们早就习惯了。在他们眉飞色舞的讲解里,我们逐渐知道:这个县城的中心是张家畔,周围是一些“庙”啊“伙场”啊等村子,我们当时比较清楚的有王家庙、郭家庙以及双伙场、新伙场、高伙场等村庄,甚至还有我们农村才有的寨山、邱家湾等村子。城里的同学还告诉我们,这张家畔被一条芦河一分为二,分别叫河东、河西,河东是黄沙山梁,河西才是县城。后来,河东被划分为靖边中学和靖边县党校学农基地。

我是坚守本分的学生,几乎足不出校。学习之余只在一道街和二道街转悠,最多的是到二道街偷看电影。河东极少涉足。记得有一次到学农基地劳动(对不起,我竟忘了是干什么),第一次看到河东一片黄沙土丘,和我们南部农村一模一样。当时有一个情节是:劳动休息时,我们的班主任冉老师坐在一个沙丘之上,我在沙丘下悄悄挖着沙,不一会儿我们的冉老师就从沙丘上滑落下来了!冉老师训斥我坏,我则报以狡猾一笑。此景足见河东沙漠化有多严重。从1980年起,我校全体学生每年春天都到河东植树造林,据说我们造林的地方叫做李家梁,李家梁再上去就是五台。李家梁造林成为靖边县全体干部和学生固定不变的春季义务劳动,数十年不绝,后来成了靖边县城东的万亩林,蔚为壮观。以后成为靖边县五台森林公园,是县城一道绿色东大门,列入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景观之一。

我的家就与河东变化息息相关。

我1983年参加工作,在我的老家中山涧教学。父亲则经过多年辗转,工作到了县城。1984年,父亲说他花90元在县城河东购得一块半亩宅基地,我们不久就要进城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地基还要用钱买?而且是河东?脑海又出现一片沙丘景象。后来父亲领我看我们的宅地,果然一片沙丘。我说,这和农村有什么两样嘛,还90元?父亲告诉我,现在干部都在河东买地呢,这是大趋势。我们买的这块地是党校学农基地,位于河东新庄村,属于县城规划。父亲还颇为自豪地说:以后,我们就是城里人了!然而,站在这个沙丘起伏的地方,我丝毫看不出县城迹象,放眼周围,荒无人烟,只在向南的小树林才依稀看到一些人家。父亲告诉我,南面是叫做玉家洼的村子。我当时对所谓的我们是城里人不抱任何一丝希望。

1986年,父亲要盖房子了。我当时仍在农村工作——距离县城八公里的旧城中学教学。盖房子我没有帮上任何忙。1986年暑假,终于看到河东沙丘之上,巍然矗立起属于我们家的三间房,由于周围没有其他建筑,所以,我们的三间小房昂然立于沙丘上,看起来很高大,我心中只有用“矗立”来形容了。这年年底,我们举家迁入新房,从南部农村来到这个距离县城一步之遥的新居,无论如何算是巨大变化,父亲形象在我心中霎时高大起来。也就从这年开始,河东党校基地,陆续建起许多新房。河东新庄的沙漠上,陆续出现许多干部新居。但是,我们并不像城里人,新建的家户都散落在沙丘之上,去河西真正的城里要过芦河,芦河之上,只有一座很小的拱桥。而在这里,只有一个单位——党校,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拱桥,我们绝对还是农村。

1987年,父亲又建了六间正房,看起来更加宏伟高大,河东也多了一个单位——渔业公司,河东仍然在不紧不慢地增加着房屋建筑,人家逐渐增加。所有人家的建筑形成了一条向南而去的沙漠小路,因为这条路是向着玉家洼方向去的,人们私下称这条路为“玉家洼路”,这年,居住在这条路上的居民大约十多家左右,因为春节前父亲请邻家吃饭,客人就坐了一桌而已,而所谓邻家几乎包括了全部“玉家洼”路上的人。

1988年,河东突然飞速发展起来,出现了砖瓦厂、罐头厂等几个乡镇企业,人家陡然增多了。人们看到,河东到处都是建筑工地,大大小小的家户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玉家洼路”居然初具城市土街道的端倪,玉家洼路向东向西还衍生出更小的纵横巷道。与玉家洼路平行发展的还有制管厂巷(靖中学农基地形成的居民区,几乎是顺着芦河河岸,属于靖中家属区)。因为我们这条路口有一个党校。因此,我们这条路也叫“党校巷”,而紧邻芦河岸的靖中家属区因为有一个制管厂,因此叫“制管厂巷”。制管厂巷、党校巷就是当年河东的主体。其实,河东是一个大区,向北还有瓦房村和苗家湾村形成的广大地区。我所记的河东是以我居住的地域为中心的狭小地带,范围是新庄村、玉家洼村形成的地带。至于河西是由那若干带有“庙”和“伙场”组成的区域,此处一概不记。张家畔似乎只是县城名称符号,大到代表靖边县,小到找不到具体位置。我所记的城市发展也不带任何考证,只是一般由乡入城人的模糊印象,仅接近普通人对靖边这座县城的大致认识,不具考证价值。

九十年代开始,河东似乎正式进入县城发展规划,芦河上新建了芦河大桥,人称“芦河二桥(在略偏北的方向已经有一座芦河大桥,连接瓦房村。地域上也属于“河东”)”新的跨河大桥取代了旧的小拱桥,河东河西连为一体,土地局、城建局严格土地规划与建筑管理,河东新入居民严格按照规划修建,横有路纵有巷,玉家洼路两旁人家已经密密麻麻,玉家洼路还是沙土路,很久才铺设了砖面,成为一条砖路。但是,因为雨水冲刷和车人走压,砖路屡屡毁坏,道路始终坑坑洼洼,居住于此的人苦不堪言。

九十年代初,我的工作也进了城,在靖边二中教学,仍然住在河东父亲所建的房子里。我已成家,弟弟妹妹还没有结婚,我们就一大家居住河东,羡慕河西城市繁华,苦河东路窄人乏,是典型的城市边缘人。但是,提起“玉家洼路”或者“党校巷”,居然无人不晓,河东有城市之名,无城市之实。我们只能默默生活,静静等待。弟弟妹妹都从这里结婚成家远走它乡(弟弟多次辗转居住西安,妹妹嫁到银川去了),我的两个孩子也都在这里出生。我们一家与父母一起坚守玉家洼路这块阵地,坚持生活在玉家洼路的砖路小巷里。

2004年,我举家迁往河西城关镇小区,终于实现鲤鱼跃龙门跨越。父亲母亲仍然在河东居住。五年后,因为特殊原因,我又返回河东老家,而父母亲则迁往河西新购的家属楼里,正所谓三十年河西四十年河东。我重返河东,将原有房屋全部推倒,重新修建二层楼,原住地变成一个独立小院,门牌为玉家洼路13号。河东还是那个河东,道路还是那条道路,人家比原来增加了数倍,道路依旧是砖路,下雨遍地坑,刮风满路沙。经过多年发展,靖边县城扩大了许多倍,河东俨然已是城区了,可是,同河西相比,仍然有巨大差距。2014年,居住玉家洼路的有影响的一些知名人士发起修路募捐活动,每家捐出200元用于改善玉家洼路,但是,由于捐款有限,改善不彻底,仍旧铺设砖路,且有部分钉子户不积极配合,道路改建换汤不换药,破败依旧,苦日子依旧。

2018年,人们发现,玉家洼路的路牌被悄悄改为“玉河路”,我家路牌变为玉河路9号。这一不引人注意的变化也许预示着玉家洼路要迎来出人预料的巨大变化了。果然,2022年春,一个有名的城市建设施工队出现在河东玉家洼路上!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大人小孩兴致勃勃地打听政府有什么大动作。经过一顿打探,人们奔走相告:玉家洼路要彻底重修了!未来,这条路将是一条全水泥路面街道,道宽达到六米,上下水路畅通,路灯齐全,通讯畅通,居民用电、天然气齐全,是一条基本具备现代化的城市副街道,预计工期两个月。此路正式名称:玉河路。

两个月后,一条平整、宽阔的玉河路展现在河东居民面前,靖边城又向东延伸了一大步。我的家似乎变得更加敞亮,出门就是大道。我骑自行车上下通畅,一步跨上车就汇入城市群。至此,我觉得我是名副其实的靖边城里人了。

这是我家的变迁史,也是靖边县城的变迁史。从八十年代起,靖边县城增加了多少居民,靖边县城扩大了多少倍,有多少小路经历了玉家洼路式的变迁,恐怕无人能说得清。可以说,玉家洼路的变迁史就是靖边县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中国走向城镇化的缩影,中国走向经济强国的缩影。

我们正在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见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幸甚至哉!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