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红柳河形成与变迁之浅见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4-07-16 22:26 作者:薛立强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其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东南部白于山区,流经今定边、靖边、鄂前旗、乌审旗、横山、榆林、米脂、绥德、清涧9县、旗域,最后汇入黄河。无定河全长约计490公里,沿途有纳林河、海流兔河、芦河、榆溪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河流汇入,流域面积约计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15.3亿立方米。因其发源于南部山区,河水所过之处少石头,多为黄土层,水土流失严重,而又穿过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水中带有大量泥沙,河无固定河床,故有无定河之称。

无定河之名出现较晚,早期称之为生水、奢延水、或朔水。最早见《山海经•西次四经》:“又北二百二十里:‘曰孟山……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南北朝时,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卷里记载:“又南,奢延水注之,水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从方位上看,与今天无定河上游的红柳河,流向相一致。比《水经注》成书晚300余年的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始有无定河一名的出现,并注明了与朔水、奢延水古今名字的承接关系,与统万城的具体位置。“无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县南百步,赫连勃勃于此水之北,黑水之南,改筑大城,名统万城。今按州南无奢延水也,唯无定河,即奢延水也,古今异名耳。”这段文字记载,讲明了三个问题:一是无定河就是古时的朔水、奢延水。二是无定河的源头就在这里,其时上游的红柳河可能还尚未形成,或许与无定河还尚未贯通。三是赫连勃勃在此改筑大城,说明是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改造修建的,并非新选址构筑。

红柳河一名的出现,更晚于无定河,最早见于明代《皇明职方地图》中的《榆林边镇图》,与《广舆图》中的《延绥镇图》,而两图只有标名,并没有绘出图相,更没有文字方面的详细说明。直到晚清时,光绪本《靖边县志》中“舆地志•诸水”条下,才有明确的记载:“西北红柳河,其源有三:一出宁塞堡东南四十里清水沟迤西,北流三十里,有碾盘湾水自东入之。又五里,马家洼子水自西入之。北行十五里,至大岔。一出宁塞十里乔家南沟,北流十里,有黄岘水自东入之。又北十里,马家崾峫水于小河畔自西入之。又北十五里,莺儿窝水自西南入之。又北十五里,亦会于大岔。一出把都河旧城子,北流二十里,罗家涧、斜路梁二水自西入之。又折东二十里,过子规沟,俗称鸱怪沟。至大岔,三水合流,《府志》所谓红柳河是也。”﹙据笔者所知,三水会合准确的位置应是:把都河水与乔家沟水会合于鸱怪沟东1公里排子处,再向北行五公里,到雷河嘴与清水沟水相会,此即大岔。这里也是宁条梁镇、东坑镇与中山涧镇地域相毗连处,故有“鸡叫一声听三镇”之说。﹚

红柳河顾名思义,因红柳而得名。红柳又名桎柳,为丛生灌木。红柳河沿岸以红柳命名的有红柳树湾,红柳芳洲,红柳桥,红柳塘等。可见开河前的红柳河,岸浅、水清,缓缓细流,两岸遍生红柳。今宁条梁镇马达渠村红柳树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长着两棵红柳树,弯腰驼背,其中一棵大的,直径达40多厘米,这是历史的见证,可惜在开通中庙公路时被砍伐。

红柳河与下游无定河的分界线,在光绪本靖边旧县志里记述的很分明:“﹙红柳河﹚又北流十里,水分为洲,中有土阜,高数丈,阜上坦平如砥,阔数十亩,俗名无定寨。又北流十里,至小桥畔,有官桥,西距宁条梁十五里。又北流十五里,至石底子,亦名朔水。又北流四十五里,抵怀远界白城子﹙当时属今横山县管辖﹚,又名生水,又迤东过张鸿畔,迳怀远波罗堡,至二石科,即无定河也。”这一记载,完全厘清了之前红柳河与无定河之间的混乱标识。

关于红柳河在形成今天这样深堑大峡河相之前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又是何时与无定河开沟贯通?史书、方志很少有记载。究其原因:一是红柳河与无定河在分段上含混不清;二是古今异名;三是战乱不止,归属不定。红柳河和无定河中上流地区,在宋时,被西夏占领近二百年,此后,又归入元的版图。发生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后,这里又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红柳河一度曾改蒙名为萨拉乌苏河,或西拉乌苏河,加之,这里沙化严重,交通不便,基本处于边荒地带,所以,很少有人去考察研究。

红柳河在未拉成深沟前究竟是怎样的状况?《元和郡县图志》里,有较为详细的记载。413年,赫连勃勃来到红柳河北岸,即今统万城地方,见这里山川秀丽,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便不由地连声赞叹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看后,便命叱干阿利为总监大将,征役夷夏民夫十万之众,在这里修筑皇都统万城。广泽,有学者认为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奢延泽,即在今内蒙鄂前旗城川宥州古城前,现已干涸的锁坝海子,可锁坝海子远离统万城几十公里,有悖“临广泽”之说。笔者以为,这“广泽”可能是指临近统万城的北海子,也可能是指临近统万城附近的众多湖泊。“清流”,就是指靠统统万城的海流兔河。统万城修成后,赫连勃勃便命人在城南勒石记功,以颂扬统万城的形胜与辉煌。颂词中有这样一句:“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名山,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离统万城之北七十里的契吴山。洪流,则是指统万城之南的红柳河,因其附近再无他河,可见这段红柳河其时已下切,形成挟带泥沙的滚滚洪流。

红柳河的下游如此,那么中上游当时处于怎样的状态呢?据雍正《陕西通志》卷十引述《县册》称:“把都河,在县西南九十里,源出柳树涧,至宁塞堡,北合倪家沟水,出边,经宁塞塘,至红柳桥入沙。”根据这段文字记载,有专家推测:入沙的红柳河可能变成一条来回摆动的小溪流,或沙漠潜水,或沙漠潜河。乾隆《内府舆图》印证:把都河在流出边墙后,潴为“通哈拉克鄂漠”,即“通哈拉克湖。”那么,这个湖体到底在哪里?“舆图”并未说明,笔者以为应在大岔附近:因清初时,排子村为蒙汉的分界线,以后随着蒙人“逐水草”而北迁,边墙外蒙汉和耕,宁条梁街市的形成,才将边界向北推进到今宁条梁西北十二公里的马杜海子附近。大岔在今排子村之北蒙界之内,以蒙语命名是自然的事。另据《巡安府志》弘治本《明代延安府疆域图》,在今红柳河源头三水会合处—大岔绘有很大的聚水图相,并标有“忻都大闸”字样,这个“大闸”可能是“大岔”的误写。“通哈拉克”与“忻都”,是蒙汉名之异称。有关其湖泊形成的缘由有三:一是上游发洪后,到大岔三水会合时,形成如潮的浪涛,直涌沙漠潜河处。由于受沙丘的阻挡,洪浪便回潮倒流,潴入大岔两旁涧内形成湖泊。二是在今贾石渠三合永滩,五道沟荒渠滩,与雷河嘴有黑垆土淤积层,内混合有蜗牛化石、石子、沉沙等杂质湖相沉积物。这种沉积层愈往北,愈薄,到了罗大滩以北变为黄土,沙质淤积层,而且愈来愈厚,这说明洪潮回流时变得缓慢,将大量泥沙留下沉积的缘故。根据湖相淤积推测,积水湖泊中心在大岔两岸,向北推进到忽腰乌素、金鸡沙一带,向南延伸至排子、贺家峁一带。湖泊南北长约20多公里,东西宽2到3公里,为一狭长湖体。三是遗留在大岔附近的旧庄院,土窑洞多在半山腰中,这是为避洪水之故,此为有力佐证。

关于红柳河何时开河,与无定河贯通,形成今天这样的深堑峡谷?专家们有不同的见解。董光荣等指出:“全新世中晚期时,萨拉乌苏河﹙红柳河﹚只是一条来回摆动的小溪流,至新近时期由于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整体抬升,萨拉乌苏河才开始下切,并形成固定的河床。”至于河流快速下切的确切时间,胡珂等通过光释光测年得出结论:“认为是从唐中后期开始的”,而安介生通过对明清时期文献的考证,则认为:“无定河在历史时期是处于不连续的状态,直到明清时期才连通。”专家们的论证各持己见。笔者是当地人,对红柳河的演变过程有一些了解。胡珂等测定无定河快速下切是从唐中后期开始的,那是指无定河中下游段,因为一般河谷的形成规律都是从下游逐年往上掏。至于其上游红柳河的下切,安健生考证比较切合实际,是从明清时与无定河连通的。据宁条梁地区老辈人传说,红柳河开沟来自上游一场特大洪波。洪水在冲到过沙潜河段时,听到地下水响了一夜,第二天,上面便大量塌方,将河沟拉到大岔附近。

这场洪涛来自于何时?据《定边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三年﹙1833﹚,八月,暴雨七昼夜,安边东南山区莺窝山、杨山等九条涧,洪水冲刷成沟,经谢台出水口,达安边东滩,形成八里河。红柳河上游重要支流把都河,亦发源于莺窝山的东侧,那场大雨无疑会引起把都河河水暴涨,顺流直下。到大岔与其他两条支流会合后,更是河水横溢,向上冲破红柳桥以北溪流潜河,溃决成沟,泄尽大岔通哈拉克湖积水。洪水挟裹着泥沙淘淘直下,在波罗与无定河会合后,流到横山党岔地方,地势变得平坦,形成一片洪泽。待积水蒸发逐渐干涸后,便成了一片盐碱滩,上面长满了芦苇和红柳。这两种植物是红柳河沿岸特有的产物,盐碱便是把都河水含盐碱多的有力见证。

另据《横山县志》记载: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无定河大水,沿川冲毁牧畜禾稼无算,响水西关街市淹没。光绪十三年﹙1887﹚,8月上旬、大雨连绵,淫注不已,县东响水堡方家河洪水暴发,雍塞无定河上游25公里,弥漫汪洋,逆流数月,波罗口外扯冰滩溃决成沟。由此可见:无定河从下游逐级向上掏,红柳河从上游分段往下切,年深日久,最后形成今天这样的深堑大峡谷河相。

以上只是管中之见,一些粗浅的看法,究竟如何?还请专家和学者们鉴证。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