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所敬俸的图腾,中华民族也就成了龙的传人。龙是吉祥、雄伟的象征,人们敬俸龙,就是祈求平安和丰收。
有关龙的传说,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夏后启、蓐、句芒等龙“都乘雨龙”, 而 《左传》中曾提到: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秋,在晋国绛都曾出现一条龙。人文始祖黄帝亦传说“乘龙升天”, 治水英雄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也曾得到龙神的帮助,以龙尾划地成道,引水入海。龙如此神灵,也就成了历代帝王的化身,传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因母亲梦龙而生。
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古代礼仪文化和政洽制度的象征,龙文化可分为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宗教龙把龙当圣物和神灵来崇拜,因传说中的龙能腾云驾雾,行云布雨,所以,在中国大地上修有不少的龙王庙,一遇天旱少雨,农夫便会拾篓子祈雨,一旦显灵了,便领牲唱戏还愿,有时乡民有个七灾八难,也会到龙王庙里烧香许愿;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国说成龙的化身,皇权神授,龙子龙孙代代相传;艺术龙则把龙当成一种神异的生物,说它长着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蛇腹、凤足。在龙的王国中,一样有龙王,乌龟丞相,虾兵獬将,巡海夜叉,分水兽等职员。在龙王的家族中,一样娶妻生子,龙王所住的宫殿一样富丽唐皇,并内藏有定海神针之宝,龙王及龙子、龙孙也会变幻成人样,到人世界去逛。
龙的传说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宇宙观,阴阳合一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龙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载体,在多姿多彩的龙文化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龙的人文精神包括:创新精神,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使龙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综合精神,龙的形象塑造,在唐代吸收了佛教中狮子的特点;
进取精神,龙在空中能飞翔、在深渊中能潜行,充满了劲道;
包容精神,面对来自印度对龙王信仰的冲击,中国选择了包容和改造;
独立精神,尽管宗教多支,信仰各异,但龙的精神始终独立,不依赖任何宗教。
当今社会,龙的文化更应该发挥其凝聚作用,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同步,无论朝代如何变更,其传承始终如一。在弘扬龙文化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其凝聚力和向心力。
今年是农历甲辰年,为六十花甲中六龙之首,意义重大。靖边县委、县政府和文旅等部门,经过精心策划,从多方组建起了20个秧歌队,载歌载舞,从农历正月初四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每天两班秧歌轮流上街出演,贺新春、拜大年,向全县人民送上祝福,送上吉祥,送上龙文化大餐。每天吸引观众不下数十万人,甚至吸引了近邻内蒙蒙族兄弟骑着快马,冒着严寒前来观看,让其大饱眼福。
今年靖边的秧歌队,比起往年阵容大,气势宏,花样新,主旨鲜明,精神饱满,处处体现了龙的文化、龙的气魄,龙的精神,表现出靖边县人民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下,为“1365” 战略的实施,为打造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幸福宜居的榆林副中心城市而奋斗不息。党政机关出演的“五龙闹春”, 最具有象征意义,最具有代表性。按中国的五行学说,东方青龙属木,象征靖边今年要大力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南方赤龙为火龙,靖边燃气资源丰富,煤气油具全,大力发展新能源企业,以龙头带动全局;西方白龙属金,代表财茂金融,大力发展之,以振兴靖边经济;北方黑龙属水,水是生物养生之源,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有利于农林牧发展,有利于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央黄龙为土的代表、万物土中生,希望在田野上。五龙并举,象征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其他秧歌队也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正是:红绸绸抖动绿伞伞转,靖边的秧歌扭得欢。
龙腾虎跃增干劲, 喜看今年大丰产。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