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大西北的红柳吗?它们没有粗壮的躯杆,也没有高大的身姿,只有一条条细细长长的枝桠,一串串清清瘦瘦的叶片,在世俗人的眼里,怎么也成不了栋梁之材。但它们以其独有的精气神,千百年来生长在风沙滩,生长在盐碱地,生长在陡坡险壑,生长在河边路畔,坚韧不拔生生不息,尽管风雨在坚硬的身上留下了一道道疤痕,时间在细弱的体内刻出一圈圈年轮,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顽强拼博初心不改,向天地诉说着生命的美好,为人类奉献出毕生的能量,谱写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红柳也叫作柽柳,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因皮是红颜色,故称红柳。耐旱、耐寒、耐风沙、耐盐碱,适应性非常强,无论在什么样的土地,都能生根发芽,坚强的生长。根系也很发达,牢牢的扎在泥土之中,主根往往能延伸到地下水层,最深可达几十米,吸收着有限的水和养分,在沙漠中,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哪里有红柳哪里就有水源。根株萌发力也特强,即使被流沙掩埋的很深,仍然能滋生出很多的根须,枝条也迅速的向上生长,无论风怎么吹,天怎么旱,该长叶就长叶,该开花就开花,锻炼出一身硬骨和豪气。纵然十年八载只有一米高低,锄把粗细,也无怨无悔,总是显示出一种火红的信念和绿色的希望。
清代人萧雄曾对红柳做过细致的观察,《西疆杂述诗》中说:“高不过三尺,大者围四五寸,叶细类柏,色似蓝而绿,开粉红花,如粟如罂,又似紫薇,嫣然有香,木中之最艳者,皮色红光润而洁,削之更现云纹。”红柳一般都是丛生的,每过几年就要平茬,这样才能更加茂盛,生长出更多枝条,形成一个家族群体,继而连成一片。其实如果土地肥沃,养分充足,它也能长成四五米的小树,而且树龄在百年以上者不足为奇。
红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植物之一。在浩瀚无垠的大漠中,如果说高大伟岸的胡杨是伟丈夫,那么低矮柔韧的红柳就是烈女子。春天,任狂风撕扯着单薄的身体,沙暴扑打着鲜嫩的枝叶,不低头,不后退,逐渐形成红柳堆,使风速降低,流沙沉积,而其几十条主秆齐头并长,无数根枝条互相穿插,身躯相拥,臂膀相连,密密匝匝,郁郁葱葱,俨然一个方阵。夏天,任烈日暴晒,沙热炙烤,用纤纤根须吸收着些许水分,白天枝叶蔫了,夜晚又恢复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抗争中得到永生。秋天,是一年中最舒适惬意的季节,任秋雨洗净一身尘埃,秋风吹拂枯枝黄叶,都落在根部涵养水分肥沃土壤,而那些饱满的种子则飘飘而去,又孕育着新的生命。冬天,任寒流侵袭,裸露着枝杆,接受瑞雪的洗礼,展示出战士的风采。红柳就是这样以智慧和意志筑成了抵御风沙的屏障,不愧为“沙漠之花”的美称。
在靖边县城西的新伙场村,有一块近万亩的盐碱地,过去是白茫茫一片,不知道荒芜了多长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种植红柳,成活率很高,长势也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既改造了盐碱地,也为当地人增加了一项收入。现在这里的红柳生长茂盛,有的树杆直径十多厘米,树高三四米,林间也生长着小草和野花,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每到红柳开花时间,灿若云霞,状如花海,蜂飞蝶舞,香气袭人。真是“自生自长野滩中,吐穗鲜如百日红。最喜迎人开口笑,却羞卖俏依东风。”(清·祁韵士《红柳花》)。每到节假日,有很多游客到此拍照留念,赏花打卡。靖边县建设《西草滩生态公园》的规划中,就有原生植被红柳林观光园,同时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在不远的将来,红柳这种生长在野外的植物,一定会成为公园里的新宠,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礼赞。
红柳在改变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功德无量,就其本身而言也是物尽其用浑身是宝。它们的木质坚硬,含水份少,纹理细腻,色泽金黄,是用来雕刻的优质材料,也是做各种器物把柄的首选之物。枝条坚韧匀称,可编织筐、筛、篮等物件,过去的岁月也是建房做栈柴打场做连枷的上好材料。叶子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是一种粗纤维食物,为骆驼和羊子等牲畜的上好饲料。花穗具有解毒祛风、麻疹发表的功效,农村的人们在伏里头折一些带花的细枝风干以备急用。一些下脚料则成了主妇们的好柴火,不忌干湿火焰旺,烧起来更有一种馨香的气味。可谓一身无废物,全都奉献了。在我的家乡,乡亲们在房前屋后田边路畔,一些不能种植庄稼的地块,除了栽植旱柳和沙柳,也会栽植一些红柳,以作生产生活之用。老人们常说:家有三柳,吃穿不愁。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用红柳条制作烤肉签也成时尚。红柳烤肉签受热后,会分泌出一种粘稠的红柳汁液,可分解掉牛羊肉的膻味,把其特有的香味散发在肉串里,很受食客喜欢。黄河沿岸的枣农也从靖边等地购回红柳条编成席或筛,结实硬朗,晾出的枣子也更甜脆可口。据说:用红柳的朽枝腐叶作肥料种西瓜,瓤口也别有风味。有的能工巧匠还用红柳细枝编成工艺品,颜色鲜红小巧玲珑,既可当器具,也可作摆设,在旅游景点售卖以增加收入。红柳还耐修剪刈割,是美化环境的新型树种,栽植于街道、公园或庭院,其红色的枝条、秀丽的绿叶、芬芳的花穗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红柳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因此与它相关的传说和故事也很多。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在西域的深山中,牧马人经常见到一种“小人”,仅一尺多高,红柳开花时,它们就将红柳条盘成圈戴在头上,跳跃舞蹈,发出“呦呦”的声音。有时到军账偷吃食物,被人逮住,就下跪哭泣,捆之则不进食而死,放之不敢立刻就走,走了还要回头张望,如追上去呵斥,仍跪地哭泣。离人稍远无法追上时,才渡河越山而去。但其巢穴所在,始终不得而知。这种动物不是树木成精,也不是山中怪兽,但不知其名,因形状像小儿又喜戴红柳圈,故称为红柳娃,这也是传奇中的传奇。
红柳易栽植、易成活、易管理,选择直径约1厘米的红柳条,截成40-50厘米长,植入地中即可成活。那些在石头缝里、在土旮旯中生长的,都是种子飞来后繁殖的。只要有土壤和水分,有适合种子发芽的温度,就能长出新的红柳,尽管柔软纤细,也能顽强的活着。红柳在恶劣的环境中,一身傲骨坚毅阳刚,不羡慕松柏四季常青,不攀比杨柳婀娜多姿,更没有香甜可口的果实,但能与荆棘为伴,以荒草作邻。它们无畏风沙、无畏贫瘠、无畏干旱,一生坚守阵地,一生不求索取,顽强而奋力,平凡而高尚,改造着生态环境,守护着农田家园,抒发着家国情怀,释放着生命激情,铸就了伟大而不朽的红柳精神。
有这样一首赞颂红柳的诗:“|扎根荒漠伴云霓,奉献终生志不移。屡战风沙豪气在,铮铮铁骨谱传奇。”朋友啊,这难道不是它的真实写照嘛!
(作者系靖边县国资办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