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4-05-08 14:32 作者:薛立强

洛阳为九朝故都,名胜古迹甚多,知名的有少林寺、白马寺、关林和龙门石窟等。1984年,教育局组团,赴武汉大学听取黎世发教授讲解“最优教学法。”学习结束后,在返回途中,路经洛阳,原打算去少林寺和关林游览,可火车到点较晚,已过子夜,一觉睡得天光大亮,待洗漱完毕,已是日上三竿,去少林寺的公交车早已发完,没办法,只好改游龙门石窟和白马寺。龙门石窟,山水胜迹,景色迷人,石雕造型艺术价值很高,让人欣赏不尽,留连忘返。

游完龙门石窟,已是下午两点多,要到白马寺去还有35公里路程要走,时间很吃紧,好在有去那里有专线旅游车。上车后,只用了三四十分钟便到了白马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站在山门前的两匹石雕白马。这两匹白马,据说一匹是为了纪念驮经引佛东来有功而设;另一匹是是为了纪念白龙马驮着唐僧去西天取得真经有功而设。寺名也因白马而起名为“白马寺。”

进入白马寺,只见殿宇高大雄伟,苍松翠柏隐映,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果然名不虚传。白马寺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竟达4万平方米,寺内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和毗卢阁﹙观音阁和其相背而立﹚,一字儿纵立于中轴线上,为五进格局。更有石刻卢舍大佛和玄奘舍利塔屹立其间,使佛殿、楼阁、大佛、古塔相映成辉。白马寺各殿宇一色歇山顶平方建筑,碧瓦飞甍,雕梁画栋,但又形态各异,不显雷同。

几座大殿浮雕,全用刀刻而成,立体感很强,各个塔顶金碧辉煌,熠熠闪光,殿内的各个塑像也是巧夺天工,神态各异,主佛坐像分别面敷以金粉银泊琢细打磨,神采奕奕,给人以庄重,神灵之感。

步入五重大殿便是观音阁与毗卢阁相背而建,应倒坐南海之说。阁楼雄伟壮观,观音大士高坐莲台,端庄秀丽,可莲台下面却斑斑剥剥和莲台上面很不相称,这是为何?据说一些缺儿欠女之信士,在祈祷之余,便偷偷剥上一块莲台之土,回去冲服,企望早生儿女,人剥得多了,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可笑,但也说明祈求者对观音大士的虔诚信仰之深。

提起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可“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事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宫中作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金人来朝,醒来后,便询问众朝臣,此梦吉凶如何?有个大臣奏道:“金者,西方之属也,金人者佛也,此乃天竺语得真理之所谓。”汉明帝听后大为高兴,于是便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等12人去天竺去求佛取经,这比唐僧去西天取经要早570余年,史称“永平求法”。

蔡愔等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大月氏国,即今阿富汗一带,遇见了从天竺国来传教的二位高僧多摄摩藤和竺法兰。汉朝使者们说明了来意,邀请两位高僧东去洛阳传教。公元67年,两位僧人便应邀用白马驮着经卷、佛像来到了洛阳。汉明帝很高兴,便请他们暂住在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卢寺,第二年,又敕令在洛阴城西雍门外为两位高僧修建寺院,同时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功劳,将建成的僧院赐名为白马寺,佛教将僧院称作“寺”, 也就是从此开始,起源于官署的鸿胪寺,寺便成为我国僧院的泛称。

摄糜藤和竺法兰首先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其后,被称为中国律宗之祖的天竺僧人昙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佛学从此在中国正式流传,并作为一个宗教得到朝廷的承认。白马寺一向被佛门弟子尊为“释源” 和“祖庭”, 意思是佛教的发源地和中国佛教的祖师曾在此居住,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白马寺现在建有藏经阁,从玻璃厨窗中可以看到有手抄本经卷,铜版印刷经卷,和汉版石印经卷。

在藏经阁前,我们见到一个年轻的沙弥﹙小和尚﹚在摆摊卖字画。字画很精美,一问价钱十几到二十元,这在当时价位是很高的,在饭店吃饭,一碗米饭只收一角钱,进入白马寺旅游门票也只收一元钱,再问能否少一些,人家便双手合一,“阿弥陀佛!”一声作答,再不理采,可能是佛家不打诳语之故吧!其实,我们这也只是问问而已,千里迢迢,这些纸品带起来,诸多不便。

我们这次游览看到的只是外观,听寺内僧人介绍,每年的4月15日举行一次大型庆祝佛祖诞辰活动,南来北往的信士和游客,人流如潮,盛况空前,遗憾的是我们这次来的不是时候,可见白马寺不仅是一个佛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欣赏于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白马寺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成为国家级的4a旅游景区。

时光流逝,快如闪电,眨眼去过白马寺旅游己有四十余年,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撰写此文权作个纪念吧,如果条件允许,我还真想再到白马寺重游,顺便再到少林寺和关林等景区看看,以满足自己的夙愿。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