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我的苜蓿情结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4-04-02 09:41 作者:许江

阳春三月,又到了苜蓿返青生长的时节。星期天,家居农村的朋友送来了一筐水嫩水嫩的苜蓿,让我们尝鲜。在感谢之时,也勾起了我与苜蓿扯不断的情结。

据《西京杂记》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紫色小花,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其根系发达入土很深,耐土壤贫瘠干旱,有极强的生命力,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北方地区广泛种植,有牧草之王的美誉,也是人类最古老的蔬菜之一。

在我还是儿童时,家里也有一块地种了苜蓿,是牛和驴一年的主要饲草。每到春天,大地刚刚解冻,它便悄悄地破土而出,沐浴着阳光雨露坚强的生长,叶片虽然很小,却碧绿碧绿的,一簇簇一垅垅,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草香,俨然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个时候,母亲便领着我去撅苜蓿的嫩枝叶,回来后清洗干净,做一盆土豆拌苜蓿,既能尝鲜又可解馋。现在我已步入古稀之年,也吃过许多佳肴美味,但仍然忘不了那儿时的味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生产队建制,群众生活普遍困难,春天苜蓿就成了饭桌上的主要食品。主妇们花样翻新做法各异,和玉米面一块蒸饼吃,和小米一块熬粥吃,和土豆一块拌着吃,真是“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当然这不是为了尝鲜解馋,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由于缺少油水,又经常食之,再加上整天繁重的体力劳动,消化特别快,不长时间便饥肠辘辘体力不支,许多人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状况,有的甚至大便都成了黑绿色的稀汤。仅管这样苜蓿仍然以生命为代价,让人们度过了青黄不接的春夏之交,老辈人称其为饥荒年的救命草。

苜蓿在特殊时期发挥了特殊作用,人畜争食的问题也逐渐产生。在正常情况下,农历三月苜蓿长得应该一尺多高了,有的还开了花,口感很差。但社员们饥不择食,掠夺式的采撅,造成了有的生长缓慢,有的甚至“黑茬”的局面。为了保证大牲畜有足够的饲草,不耽误耕种,生产队便派专人进行管护照看,后来就出现了夜里偷苜蓿的事情。当时我还是个毛头小子,也和小伙伴们偷过一次苜蓿。那天夜里,天阴沉沉的,月亮在云层里若隐若现,远处的狗不时发出汪汪的叫声,我从始至终心都突突地跳个不停,还没满一小筐,便匆匆地回到家里,此时汗水已湿透了衣衫。时隔50多年仍记忆犹新,每每想起都有一种无以名状的苦涩。随着阅历的增长,逐渐明白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

偷苜蓿的事情屡禁不止,生产队长就想出了一个馊主意,给苜蓿地里打农药。头天晚上召集所有社员开会宣布这个决定,第二天一早他就背着喷雾器去苜蓿地里喷洒农药,然后在地畔栽上已打农药千万莫食的木牌子。因为队长是说一不二的人,再没有发生偷苜蓿的事,社员背地里骂他狠心。若干年后,队长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喷雾器装得不是农药而是水,让听之者为他的菩萨心肠而感动。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曾几何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饮食习惯偏向了追求田园风味,在丰盛的白米大肉之中,再增加一道时鲜的绿色的无污染的另类菜,不仅解油腻,而且多营养,还可增添许多话题。苜蓿这个饥荒时期的救命草,就进入了食客们的视野倍受青睐。其味道不苦、不涩、不麻,也不甜,时尚而质朴,平实而另类,也登上了酒店饭庄的大雅之堂,为中华菜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

苜蓿一次种植,多年受益,不用耕耘锄草,不用浇灌施肥,也不用农药灭虫,是自生自长的纯绿色食品。其细枝嫩叶营养成分很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糖量少,热量低。《本草纲目》中说“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气,通小肠诸恶热毒,煮和酱食,亦可作羹”,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人们主要食用苜蓿早春返青时的嫩枝叶,做法多样不断创新,或凉拌;或热炒;或和面蒸饼;或加肉做馅,虽然是菜肴中的另类,但营养滋补美味可口。就我而言,却仍然喜欢吃母亲生前常做的土豆拌苜蓿,这样就会想起那逝去的困难日子,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

土豆拌苜蓿的做法古朴而简单,用清水将苜蓿嫩枝叶冲洗干净,焯水时放些许食油和盐,以增强其鲜保持其绿,放入凉水中浸泡十余分钟,捏出汁液,切碎盛盆中。再把蒸熟的削皮土豆碾成泥也放入盆中,加葱花、蒜沫、生姜碎以及盐、花椒粉等调味品。把油(荤油更好)烧八成热,放干辣椒和野生宰孟炝出香味来,然后倒入盆中把苜蓿和土豆拌匀,就是一道美食了,既可就饭,也能单食。它是我们家乡的一道传统菜肴,每年春季每家都要吃上几顿。

现在苜蓿已经身价倍增,除了各大饭店需求量猛增外,普通市民也都用它做一道心怡的菜肴,有的人还把它当做馈赠亲友的礼品。今年农历二月下旬的一个早晨,在菜市场我见到一位大嫂提着满满一筐嫩苜蓿售卖,每斤十几元,买者众多。她说:她家种了10亩山地苜蓿,用来做牛羊饲料,年收入近10万元,早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春天的嫩苜蓿还能卖两三千元,自己的零花钱也绰绰有余。听了大嫂的话,我感慨良多由衷欣慰。是啊!苜蓿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在过去的饥荒时期是救命草,在振兴乡村的路上又是致富草,在人们的餐桌上也是一道时鲜另类的新菜肴。

(作者系靖边县国资办原主任)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