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我已长成一个从草原归来回乡养牛的女人。
小河镇,一个长在黄土高原的的小镇,位于靖边县东部。我在那里度过了上千个日日夜夜。只是一个转身,远走他乡,竟似十几个春秋。可它还是我的小河镇,那里的每一株草都在呼唤我。
返回小河镇的路上,丈夫开着二百马力的大拖拉机,挂着四桥车一样的大车箱,我站在拖拉机车厢里,照顾着从草原买回的两头奶花牛和二十几头小牛犊。这些小牛犊都是我挤牛奶,用奶壶一个个喂大的,这些小牛都是从奶牛场买回来的没娘娃,是我家的两头大奶牛给了它们第二次生命。它们特别粘我,团团围在我的跟前。拖拉机行驶于曲折颠簸的道路。沿途阳光照在山坡间,一户户镶着白瓷砖的窑洞院落整洁而温暖,阳光照着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村子,好似一幅淡淡的油画,看了让人心怀温暖。
那天,很晚我们才回到小河镇。走进村子,把牛群卸在我们新盖的牛棚里。牛群骚动起来,大着嗓门在村中呼唤个不停,好像在呼唤同类,但是,安静的小村早已没有了牛和驴的身影,古老的农耕文化早已被拖拉机等取代。我正处于回乡创业的青年时期,仿佛我一直在逃离,却又一直在场。一次次归去间,记忆如同遭大地反噬的草,一遍遍被命运碾压为灰烬,又无数次被春风唤醒,经久不衰。
麻雀聒噪在秋日的田野,忽而落在近处的洋槐树上,忽而落在远处的电线杆上。它们呼呼啦啦的骚扰是一种动态的陪伴,坎玉米秸秆草的声音清晰可闻。凋落的草木间晃动我闪亮的红棉袄,那是一件自裁的活里活面的绸缎中式棉袄,是我结婚时买的,如今,陪伴了我十几个春秋。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身体扛不住衣服的包裹,红袄被甩在一堆秸秆草上。黄褐色的玉米秸秆草在眼前层层堆叠,西北风轻而易举带走我纱巾里嘴唇上的水分,用手揭去一片白色的皮,粘连处渗出血珠来。不停地抹嘴唇,血不停地冒出来。手掌被镰把摩擦的像纱布,红绸棉衣上留下手掌掠过斜刺里挂出的一根丝。抬头目测还有多远才能砍到地头,这一片草砍完,我的牛就有充足的草吃了。想想我那群活蹦乱跳的母牛条子,它们会一个接着一个的给我生小牛犊子,我的脸上就流露出了幸福地笑容,不由加大了挥舞镰刀的力道。
其间,我念念有词:大房子会有的,双开门冰箱会有的,皮卡车会有的……
每天我都在偌大的牛场里忙碌着,比太阳起得早,打扫牛舍、猪舍、铲粪、放水,给猪和牛准备一天吃的饲料,准备好饲料,开始喂育肥猪、母猪、小猪、育肥牛、母牛、小牛……一个接着一个喂,观察它们的动态,有不吃食的猪牛要给量体温、打针,有不听话打斗的牛和猪,我会拿起棍子给它们教训。我必须要像爱孩子一样爱它们,关心它们的饮食起居。有时候我连自己都很难想象,一个一米五几的婆姨身体里到底藏着多大的力量啊!能将一百多头猪和四五十头牛喂养得体肥膘壮,还得照顾孩子、洗锅做饭、辅导作业、开拖拉机、拧螺丝、修机器、用手机码字、剪窗花……
我这样用尽全力得生活,只是为了活出不平凡的人生。如今,我有很多身份,不仅是养牛合作社的负责人、是科协代表、致富模范、是剪纸爱好者、散文写作爱好者,是妻子、是母亲、还是在快手平台拥有几万多粉丝的当地网红“养牛婆姨”。每天除了养殖场正常的工作以外,在网上直播为粉丝们传授养殖经验也成了我很重要的一个工作。
“家人们大家早上好!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家的头胎怀孕母牛,还有我们家的种公牛。这是我们家的散养场地,如果说家人们在养殖上有啥问题的话,可以打到养牛婆姨直播间公屏上,我来给大家解决……”
2002年,年仅20岁的我与邻居叔叔家的儿子成婚后,因为家乡地少人多,山坡地都植树造林,政府打起了长远的禁牧战。眼看着在家乡没有用武之地,我和爱人就商量着贷款远走他乡创业。多年后在我们的辛勤劳作下,创下一百多亩喷灌地的家业,各种大型农机具齐全,成立了宇通农机合作社,日子走上了轨道。
在内蒙,我看到农牧民们家家户户都种许多地还养猪、养牛、养羊。他们的生活早已超出了小康水平,但他们依旧搞养殖。他们说的一句话让我很受启发:每天吃蛋要有产蛋处。在热情的大草原人影响下,我也开始养起了牛。起初因为条件限制,只养了两头奶牛,分批次从奶牛场买回小公牛挤牛奶喂养,由于不懂牛的生长习性和卫生防疫管理,养殖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也没挣到钱。伤心过后,我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内蒙的土地都是现代化种植,机器种植、机器除草、喷灌浇水、机器收割,基本上用不着人力,我就把内蒙的土地当后备粮草库,回乡创业大型养牛养猪。有了这个想法,爱人比我更加积极,推场地、打水井、修猪棚、盖牛棚,说干就干,其中,有亲戚劝说我们:养殖不是闹着玩的,闹不好就连家底都赔的不见了,放下好日子不过,胡折腾。一心想在家乡干事业的我们,早已做好了无怨无悔的准备。
回乡创业,条件很艰苦,从零基础开始,又当老板又当工人,有时候忙到一天顾不得吃饭,每次吃饭都是凑合。有时候累到浑身没有一点力气,咬牙坚持,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干不好乡亲们会笑话我们。我不能活成别人的笑话,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结合农村的一些条件发展种苜蓿来增加牛和猪的营养。多年来,凭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发展到现在的养殖规模。经历过非洲猪瘟,遭遇过牛口蹄疫,每天牛猪的草料钱没有两千元就不得天黑。有时候穷到吃不起一碗凉面还背负着巨额贷款,我们都没有退宿,内蒙的一百多亩良田永远是我们挺起脊梁的后盾。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不是自吹自擂,我已成了养牛的行家,给牛输液、打针、接生、结扎、做手术啥都学,也啥都能学会了。我还积极与养殖户、牲畜贩运户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网络媒体拓展销售渠道畅通,通过直播宣传“小河山地肉牛”牛品种、介绍养殖经验,把牛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在我这个“土专家”的带领下,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发展养殖业,走出一条适合本村实际的增收致富道路。
多年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形成了养殖规模。靖边县融媒体中心把我的事迹做了了人物专题报道,我成了县里新型农民致富带头的模范。第一书记对着镜头这样说我:“坚持农民文学创作之路虽说是苦中作乐,但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乡村,乡村振兴,文化是筋、产业是骨,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兴盛。改变乡村先从改变农民开始。正因为有了像山枣这样的写作爱好者,文学开导道,文化引路,才会影响更多的农民重建信心,建设美好家乡。”
这些荣誉和鼓励的话语让我捡回了丢失在泥土中的自信。我们的国家,我们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从自己身上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带动乡亲们和我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时代,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养牛成功了,我更加坚定了依靠牛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现在在互联网平台宣传小河山的牛肉,与一些养殖户贩运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把小河镇的牛和猪销到全国各地,带动周边和快手粉丝搞养殖抓经济,通过直播给一些养殖户分享养殖经验解决养殖问题。未来我将帮助更多的养殖户们都能通过养殖增加收入。
在养牛的日子里,空闲时喜欢坐下来用手机码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有时即兴给牛朗读一段诗歌,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它们一个个四仰八叉窝在场地里半闭着眼睛,听得很入迷,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有这样一群忠实的粉丝,更增加了我对生活的情趣。
日子里,遇到过不去的坎时,我就看牛吃草。牛在吃草的时候,什么杂念也没有,它们只是一口一口地吃,一片一片地吃,无论是嫩草还是老草从不挑剔,好像这每一根草都是上帝赐给它的山珍海味。它要从这粗糙的草中,嚼磨出一种精华来。
看牛吃草就看像天上的流云,你要目不转睛。要不,一些微妙的变化就会稍纵即逝。我注意过牛的秘密:那就是牛只有下牙,而且牛每年只长一对牙齿,如果你要判断牛的年龄,只要看它的牙齿有几颗就是了。牛虽然长得毛糙,但身上有许多细腻的东西。亲切水草,是牛的天性。我看牛吃草就像小时候做作业一样认真,牛吃草没有止尽,可以从早晨一直吃到晚上,好像随时都是饿的,随时又都是不饿。
“牛是我们农民的朋友”。我国漫长的农耕时代牛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时代进步,物质文明的飞跃,农民免去了不少苦力,牛也幸福多了。它们终于卸下了犁、耙和载重的苦役,身上不再落下主人焦酌时扬起的鞭子。它们在青山绿水间吃草散步,呼吸天然氧吧清新空气。它们看蓝天白云,看烂漫的山花……
如今,又有谁能像我一样把养牛这件事融入自己一生的光阴之中呢?并把这充满了各种各样牛的故事的生活慢慢揉进我的生命。我喝着牛奶长大,看着牛犁地,看着牛退出农耕文化,又养牛搞起致富路,看着一头头鲜活的小生命诞生、成长,又眼见它们一个个地离开我,这种种的生命的回转往复成了我生活的背景,而这样的生活将还要陪伴我多久呢?
在陕西省第十七届省运动会开幕的日子里,我像一个火炬手一样,高举火炬,穿过一片浓密的山杏林。站在山峁峁上鸟瞰我的养殖场,恍忽间看见一个穿着花条绒布鞋露脚丫的放牛女孩背着挂包,挥舞着镢头,还在刨根根卖钱买球鞋。牛在一旁吃草,绿绿葱葱的草地上,她时而沉思,时而喜悦,长长灵动的睫毛也很纯美。那个放牛的女孩已长大再已不要为自己喜欢的球鞋而自卑了,她已活成了自己的王。她和她生命中的牛相互陪伴着。牛渐渐变老,她慢慢长大,她们都走向了沧桑岁月和生命的深处和高处。
(作者系靖边县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