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家有三百柳

来源:靖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12-11 16:53 作者:霍竹山

我的家乡在陕北靖边。南部是白于山区,北面是毛乌素沙漠,秦直道与明长城交汇于此。陕北有“文出两川,武出三边”之说。“三边”是昔日的靖边、安边、定边三个县。文朋好友跟我提及靖边,会说到匈奴故都统万城,会说到塞上丹霞龙洲堡,也会说到“绥靖边疆”。我不敢夸靖边有多美,却可以跟他们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的家乡靖边,那应该是“从南到北,山川滩涧,清水满库,绿荫匝地”;如果要用一个词汇来概括靖边,那应该是“绿树成荫”;而要是用一个字来概括靖边,那这个字无疑就是“绿”了!

在家乡靖边,你随处可以看到一棵棵占地足有半道院的古柳,中间早成了空壳了,几个孩子可以坐在里边玩游戏,旁边还可以卧一条避阴凉的狗儿。冬天你会以为这些树已经枯死了,毫无生息地举着一头沉重的椽子,可是一到春风吹过的时候,它们就成为最早报春的使者,在倒春寒像防不胜防的感冒一样光顾的塞上,万物还将醒未醒,只有这一棵棵柳树“已见繁枝嫩眼黄”了。孩子们掰一根柳条,拧成小小的柳笛,吹出春天最朴素的声音,也吹出童年快乐的乐曲。柳椽曾是家乡北部滩地多少辈人盖房的主要材料。一树的毛头柳条,三五年间,就长成胳膊粗的柳椽了。一棵大柳树可结几十根柳椽,足以建成一间像样的房屋。而还没长成椽子的柳杆,或成了锄头、铁锨、耙子等农具的把儿,或成了鸡舍、羊圈、牛棚等家畜家禽们的栅栏。在柳枝升起的炊烟里,村庄的温暖也尽在其中了……

植树是家乡靖边的传统。据《靖边县志》载:清光绪年间进士丁锡奎,在其靖边知县的任上,面对风沙肆虐的自然灾害,亲笔书写《劝民植树俚语》张贴:“你看那肥美地土,发旺时节,万树浓荫处处接,一片绿云世界,行人荫息,百鸟鸣和,山光掩映,日影婆娑,真可爱,真可乐。” 丁锡奎鼓励农人植树造林,立约章农户年植树成活二百株以上者受奖,并大力保护林木,下令“谁剥树的皮,我剥谁的皮”——不惜留下“丁剥皮”的笑名。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靖边县委书记的惠中权,在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的运动中,因地制宜,宣传“家有三百柳,吃穿不发愁”,接着他又提出“多种一棵树,多养一只羊,多拾一斤粪,多打一升粮”,综合发展靖边林业、牧业、农业。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的关于《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对靖边县植树造林,发展农田的做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题写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赠予惠中权,勉励靖边人民。

靖边多少代人正是这么植树的!

家乡靖边树多。一九八五年五月下旬,新华社记者李耐因、徐士杰在靖边采访期间,写了《靖边县干部为造林太多而发愁》的内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阅后批示:“靖边造林很好,请中央绿化委员会同志去考察一下,如属实,我主张大奖一下”。是啊,靖边多任县委书记都将造林种草作为发展县域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大手笔,每年一百万亩、一百万亩地实施,让靖边的秃岭荒坡、漫漫黄沙披上春天的盛装。

家乡靖边的植树人物也十分了得。

牛玉琴当然是首屈一指的“植树英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女杰、联合国粮农组织拉奥博士奖得主……牛玉琴的奖杯、奖章足足可以拉上一牛车。多少年来,牛玉琴一家人省吃俭用,有时一颗鸡蛋也舍不得吃。一颗鸡蛋能换来两棵杨树苗,等于一颗鸡蛋能撑起一片绿荫,等于一颗鸡蛋能换来一片欢快的鸟鸣。当毛乌素沙漠变绿了以后,走在鸟语花香之中,比吃山珍海味还要舒心!丈夫张加旺在毛乌素沙漠植树种草累死后,她四十余年如一日继续丈夫的绿化沙漠事业,让十余万亩黄沙变为绿地,她的事迹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及诗歌广为传颂——“恨不能双手挥动两把锨,恨不能雨水能像汗水流不断;恨不能太阳就在眼睛里升,恨不能小树栽上就长在半空中。”她说:“活是植树人,死为植树鬼”!

郭成旺被称作“绿色卫士”:已近百岁高龄了,默默无闻,只知奉献,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誉。近四十年来,他吃在沙漠,住在沙漠,用超常的毅力,绿化荒沙四万五千亩。老伴去世了,郭成旺无声地埋葬老伴后,又走进了沙漠,开始了与树为伴的生活。他从此住在离家三十里远的沙漠深处,一年四季忙着他的林草种植和管护。可郭成旺老人的一个心愿始终未了,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他大着胆子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2011年“七一”前夕,90岁的郭成旺老人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郭成旺老人在他的那泥圪坨治林区插起一面党旗,说:“看到这面党旗我心里就亮堂!”直至百岁那一年,郭成旺老人早早就跟儿孙们说,不要操办寿宴,他想好了,要再进毛乌素沙漠植树。就在那年春天,郭成旺带着全家人,植下100棵云杉作永远的纪念。

殷玉珍被誉为“治沙女王”:荣获中华环境奖、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女杰提名奖、国际水环境一等奖等多项重量级的治沙奖项。从家乡靖边嫁到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后,她将靖边植树的传统也带到了一个叫井背塘的沙地。用家里最值钱的一只羊,换来600棵杨树苗,开始了她在井背塘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绿色工程。600棵树苗却只成活了不到十棵,其它的像凭空飞走了似的,连一点足迹都没留下。从小不服输的殷玉珍,像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她要跟风沙讨回这一笔账,她要在井背塘沙打响一场旷日持久人沙的战斗。也是近半个世纪,殷玉珍绿化治理了7万亩井背塘沙,实现了她在毛乌素沙漠里“活下来”、让毛乌素沙漠“绿起来”、叫乡亲们“富起来”的三个朴实而美好的愿望。

有多少似牛玉琴、郭成旺、殷玉珍一样的植树人,将植树当作自己一生的责任,在塞上靖边广袤的大地上,为了植树辛勤地活着,流不尽农历里的汗水。在《兄妹开荒》秧歌剧的历史舞台上,谱写新时代“兄妹造林”的华彩乐章。“家有三百柳”,也成为家父老乡亲生活的向往。一棵柳树,一片绿色,如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流,在长城脚下汇成一个绿色的大湖——这就是靖边!

有一个笑话,讲一个善辨百木的老木匠,在靖边一户人家做活时,主人拿来一个手编搓衣板,问他是什么木?老木匠怎么也认不出来,最后还是主人告诉他说这是“麻木”——原来是主人用靖边特产的油料作物麻子根编的,老木匠气得吐血:“麻子也能算树木!?”谁知这个笑话传来传去,就传成了靖边有一种麻木,连最能识木的老木匠也没见过,盖房当椽虫不蛀,编成炕席能顶褥……这里,我们还是听听乡亲们传唱在靖边的信天游吧:“天上的星星没法子数,咱靖边的树呀星一样多。一望山川绿满眼,天连着树哟树连着天。”

是的,现在靖边的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柳树、杨树、榆树、槐树、桑树、果树、杏树、桃树、松树、柏树……品种不下几十个,说数是数不完——就是最珍贵的沙漠植物胡杨也顽强地生长在靖边的毛乌素大漠之中……我们且以“林”论吧:住宅四旁林、经济林、道路林、农田网框林、沙漠防护林、风口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一块块的成片林……当你走进一个个村庄,一片片绿会让你想起到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句:“绿树村边合”的意境。正如丁锡奎在《劝民植树俚语》中憧憬的靖边未来:一个个村庄绿树掩映,一户户人家伴着鸟鸣。

植树改变了靖边的生态环境。过去靖边有三灾:风灾、旱灾、霜冻灾。说起风灾,“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那辨昏与昼”——这是清光绪年一个叫王斋堂的翰林院士,巡抚靖边回京写在《七笔勾》中的诗句,他并且以此作为奏章,要朝廷将闭塞、荒凉、贫瘠的靖边割让给洋人作教区……直到三十多年前,靖边还有过几场普天盖地的大风,刮得天昏地暗,家家白天点灯。之后,一道庄一道庄多少鸡犬失去了踪影?一道滩一道滩多少庄稼被风沙吞没?而旱灾和霜冻灾更像家常便饭,旱起来九九八十一天滴雨不下,五黄六月也有过落霜的记载。

然而,这“三灾”现在基本成为历史了!

随之而来的是:靖边县不再向黄河输入泥沙,一条条洪流变清水;靖边县建起大小水库一百四十余座,库容量十亿立方米,位居陕西第一;森林覆盖面积达百分之四十,位居榆林十二县市第一。靖边南部白于山区野兔成灾,农民盼有天敌制服;靖边县北部毛乌素沙漠再现绿洲,野鸡、山鸡成群结对……这是怎样的变化啊!靖边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沙进人退无可奈何的辛酸历史,改变为沙退人进建设美好家园的现实;将先人们祈求了多少辈子风调雨顺的梦想,变成了年年五谷丰登的现实;将“濯濯万山无草木,萧萧千里没禽鸭”的荒凉,变为“长林茫茫千里覆,庄稼油油百姓富”的现实……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赶上骡子走三边,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耳边传来一阵高亢的歌声——这首陕北民歌《走三边》里的三宝是指“大盐、皮毛、甜甘草”。我还听过歌手将这首民歌改编后唱的新三宝:“石油、煤炭、天然气”。此时,我突然觉得,其实,靖边最大的三宝是:“树木、清泉、绿草地”。啊,绿色——这才是值得我们永远珍爱的生态环境,这才是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颂歌,这才是“金山银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林业生态作协理事。)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