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游子身上衣

来源:靖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12-07 15:26 作者:马国廷 王塞峰

婴儿呱呱坠地,一丝不挂,将其包裹于襁褓,此是人生的第一件衣。老人过世,亲人要为其穿衣装扮,然后入棺掘土(或火化)安葬,并在之后的每年农历十月一日,折纸衣上坟祭祀,且将此日叫“寒衣节”。宗教信仰中,天兵天将身披铠甲出征,寂寞嫦娥摆动飘逸的袖子起舞,很少有一丝不挂的裸体种儿。可见,穿衣不仅适用于生活在人世上的每一个人,而且在人们意识中,延伸到神灵鬼魅。

人类祖先,原为浑身长满长毛的古猿,与今天在草原上横冲直闯的野牛,森林中声如巨雷的老虎等类同。然而猿人自从进化到身上穿衣,长毛开始脱落,浑身变得细腻光滑,只有颅顶之发,眼上之眉,嘴边胡须留存,至于胳膊、腿上的几根汗毛,只能算残存。穿衣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之一,穿衣的人类,不仅落落大方,还将其他动物远远地甩在后边。

天气有春夏冬秋更替,尽显寒热温凉。人为恒温动物,为调节体温,夏穿单衫,冬着棉衣,春秋毛衣搭绒裤,随季换衣。闲花淡淡春,养眼又养身。白天穿衣工作,夜里榻上睡觉还得用铺盖被褥,一些人甚至睡衣裹身,被褥为人们夜晚之衣。至于护头之帽子,护脖之围巾,护手之手套,护足之鞋袜,其全为衣之范畴。

俗语云:“老虎下山一张皮。”长毛动物就迥然不同了,它们的衣服是自己身上的绒毛。北风凛冽,要在皮上生出稠密的绒毛护体。到夏天,炎热难当,只好忍疼割爱,将绒毛蜕去,一年一茬。惜哉,然又无可奈何!陆地爬行的蛇类,以鳞甲护身。冬天来临,蛇类靠自身鳞片无法抗御严寒,只好钻入地下冬眠。苦也,别无良策!

昆虫是年度的季节的或月份的甚至是旬日的过客,就那么一丁点躯壳,春日迎着和煦阳光成长,秋天将卵藏匿于地下,或树叶草根等处,自己则随着寒风逝去。来年,虫卵化茧成蝶,却不曾见到自己的父母。如果说蛇类冬眠是用自己冻僵的身体来熬煎冬季,那么昆虫的产卵越冬则是用换代之法延续物种。悲兮,无衣的可怜虫们。中国农事活动针对它们特设“惊蛰”一节气,是为迎接昆虫出生的盛大节日。

人类的穿衣之路艰辛而漫长。从猿人用兽皮或树叶遮挡身体,到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织布,真正意义上的衣服出现了。此外,一些蓑草也成为织衣原料,化纤原料进入人们生活,对制衣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人们狩猎,得动物之皮可制作结实而耐用的衣服。收获绒毛就不一样了,动物蜕毛,如弃敝履,而人用之,却如至宝。加工后的绒毛变为人的衣服。其实这是一种修旧利废之法,毛纺是人类古今一直常盛不衰的行业。人们还用禽类的羽毛制作衣被,备受青睐。

感谢宋末元初黄道婆,她从崖州返回上海,大刀阔斧地进行纺织工具改革,制造出擀、弹、纺、织等专用工具,使纺织“错沙、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其人被誉为“衣被天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般家庭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妇女为掌握更新更高的纺织缝制技术,不惜顶礼膜拜,向天上的织女乞教,于是有了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日。

西方“洋布”传入中国,对中国纺织业不能说不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土布与洋布相比,无论是纺织速度还是布面质量,不能说没有差别。聪明的中国人采用了拿来主义,掌握了外国的机器纺织技术。到20世纪60年代,还未掌握印染技术。70年代,又引进化纤生产线,穿衣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衣不遮体”成为过去,被外国人讥讽几人伙穿一条裤子的历史不复存在。

制衣也由“慈母手中线”一针一针地缝制,被先用脚踏后改为电子控制的缝纫机代替,甚至用粘合剂取代。

说到衣服的制作种类,人们眼前立即浮现出衫、褂、夹、衩、裤、袍、裙等。其实呀,衣服的制作是按照一定规格进行的。古代,人们将衣分为上下两段,代表天地阴阳。《毛传》中给衣定名,上曰衣,下曰裳,因为人们身体需要衣服来包裹,在制衣时必须依人的身体来量制。人有头,制护头之帽,必是壳样;人有双臂双腿,衣服必制成筒状;人有双足,鞋子必呈臼形。裙子则是满足双腿活动的大套筒。同样,袍子也兼顾了全身上下。照此裁制,衣服才能合身。

衣服穿在人身上,还有连衣带物。穿衣要系带,内系为固定裤子,外系为约束衣服,带用皮、毛、棉、麻、草、金属及化学物品等制成。现代人进行改进,又发明了紧松带。对门或偏开口的上衣要缀扣子,工业的发展,又改用拉链,拉链较之扣子,严密、整齐,更受人们欢迎。为带物方便,在上衣胸前、腰间或下衣胯侧加制兜儿,其虽附在衣服之上,作用却在穿衣之外。

起初,人们穿衣粗制滥造,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华夏衣服史上,汉装曾风靡一时,唐装曾显山露水。清代的旗袍开始专为满族妇女享用。经过改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辛亥革命后,民国设计的中山装可与西装媲美。1949年,毛泽东主席身穿中山服,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了。今天,中国款式早已被突破,外国各类西装纷至沓来,人们穿衣出现中西合璧模式。

物以类聚,人以衣分,不同的人穿不同的衣着。古代,尤为突出。首先是官民服饰差别,皇帝及皇帝家族穿黄色,代表着雍容华贵,官僚披红挂紫,显出身份高人一等。隋唐之后,对官民服装颜色和花卉图案等进行规定,高官可穿紫色衣服,品位较低者分别穿红、绿两色,小吏穿青色,平民穿白色,屠夫、商人只能用黑色。在民众中,由于穷富不均,富人穿绫罗绸缎,穷人只能穿粗布草衣。一些富人为抬高身份,捡个“员外郎”什么的头衔,以改变自己的身份,佩穿官服,提高身价。衣冠楚楚的富者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鹑衣百结的贫苦人家则过着丐衣豕食的日子,君不见,江湖上穿戴“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翁,出没风波里,一对家贫如洗的夫妇在“牛衣对泣”。

时久成俗,人们以不同的穿着来判定不同的身份。黔首、白丁、布衣代指平民、巾帼裙衩代指妇女、青衿代指读书人,缙绅代指高官,等等。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古代以衣论身的陈规陋习被推倒,人们可随心所欲地穿自己所喜爱的衣服。一个公关小姐的衣着,不比国务大卿逊色。然而,至今在一些行业中,服装仍然是区别彼此不同的标志,反映不同的行业特点。走进军营哨所,耀眼的尼采服会使你对军人的风采肃然起敬。医院里,忙碌的白衣天使正在救死扶伤。学校学生以统一的校服,展示出青春的活力。旅店的服务员正穿着和谐的服饰接待顾客。如果说,古代不同的服装代表了不同的等级,那么,现在不同的服装则充分展示出行业的特点,同时展示出个人的风采。

穿衣已经发展为一种厚重的文化,有着高雅的底蕴。《周易》有“黄帝尧舜重衣裳而天下治”之说,人们常常用衣服指代事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领袖”本义指衣服的领子和袖子,由于领子近头,袖口出手,遂将集团领导比作领袖,中国人民将毛主席称为伟大的领袖。传说轩辕皇帝升天,人们在黄陵建墓纪念,其冢内却因只埋衣服而叫“衣冠冢”。加冕指戴帽子,却被用来说明帝王更替换代,人们还用衣服指代重大的历史事件,“衣冠南渡”指西晋末年,北方的士大夫们举家南迁的情景,汉末“黄巾起义”时,起义者头戴黄巾,“黄巾”成为了这次起义的指代。延安时期,党中央为克服经济困难,在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之后用“丰衣足食”来概括这次大生产运动的成果。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又将这一项工作说成“温饱工程”。甚至,对相邻国也用“一衣带水”比喻。衣服还涉及地名、人名。“乌衣巷口夕阳斜”嘛,中国还有以衣为姓者,元代王冕则以帽子取名。

文人墨客也以衣服为着眼点、聚焦点,来述说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用“透不出气”描述了顽固僵化、惧怕变革的人的形象。白居易在洵阳江头听老大嫁给商人为妇的女歌星弹奏琵琶,感慨下泪,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结束全诗。青衫说明白居易官职低微。北宋开一代词河的柳永少年攻读诗书,欲走读书作官之路,并且考试成绩过关,却被当朝皇帝拒之门外,后来,柳永混迹烟花,自嘲“白衣卿相”。

一些词汇看起来似乎以“衣”打包,而实际上是铜铃打鼓另有音。“戴高帽子”不是优惠,而是肉麻地吹捧。“绿衣黄里”意在批评邪正不分, “衣冠兽禽”则是詈骂虽有人之装束,却是禽兽行径。“纨绔子弟”则评价一些富贵家子弟虽有华丽仪表,却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文革”时期,一些人要打倒老干部,便乱“扣帽子”捏造罪名,给他们“穿小鞋”,进行批斗,这些看似说是穿鞋戴帽之事,实则另有政治图谋。

漫步大街,布店、衣店、鞋帽店随处可见。衣服从用料、纺纱、织布、裁缝已成为一个产业链。商店里,内衣外套,琳琅满目;男女服装,分类摆放。单色衣服或白、或黄、或蓝、或紫、或灰、或绿,门类齐全,可根据喜欢而购买。花色品种繁多,日月山川、树木花卉、人类动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汉字谚文、几何图案,尽绘其上,由人挑选。

穿衣不仅为人类的基本行为,更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审美。在机关单位里,风度翩翩的公务员正西装革履,在视频前打印公文;在服装城里,那些如花似玉的少妇、少女身着旗袍,肩挂皮包,正精心选择自己心爱的衣服;大街之上,戴着墨镜的小伙子,夹克牛仔,骑着摩托,一溜而过;广场上,穿红着绿的老大爷、老奶奶在音乐伴奏下跳舞打拳……古人把话说绝了:“人的衣衫,马的鞍韂。”

(作者系靖边县委退休干部)。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