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河是靖边的母亲河,全长157公里,从白于山腹地发源,在黄土高原的褶皱中淙淙流淌,蜿蜒向前,她经历风雨,穿越古今,见证了沿岸历史沧桑的变迁,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关于故乡和家园的记忆。
东西两条芦河支流从白于山奔腾而来,在古乌延城下汇聚成了风景宜人的芦靖湖,湖面碧波荡漾,霞光掩映,岸边绿树成荫,飞鸟簇拥,是为靖边古八景之一的“南浦青霞”。
芦靖湖紧傍镇靖堡,1935年,刘志丹率红军在芦河畔鏖战一昼夜解放镇靖,后为中共靖边县委驻地,镇靖因此被称为旧城。旧城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曾出任边区参议员的一代传奇爱国人士白文焕就出生于此地。1942年,为表彰靖边在兴修水利、种粮造林方面的成绩,毛主席手书“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赠与时任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岁月更迭,如今中共靖边县委旧址、惠中权故居、白文焕故居、三边民俗风情园齐齐屹立于芦靖湖畔,此地早已成为游客饱览自然风光、了解革命历史的旅游胜地。
芦河从镇靖往北流淌10公里穿县城张家畔而过,将县城分为河东河西两个区域。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来到靖边,为了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驻扎张家畔附近的伊盟支队与国民党马鸿逵部在此激战,史称芦河阻击战,如今战斗遗址依稀可见,纪念碑就矗立在芦河古渡口,供后人瞻仰。那时靖边在张家畔设立骡马大会,后发展成为物资交流大会,设在每年农历七月,会期半月,俗称“七月会”,会场即在县城芦河畔东河湾。“七月会”鼎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每逢七月,会场各类商品物资、演艺表演齐聚,男女老幼结伴而来,热闹非凡,盛况空前。老人们热衷于观看一出秦腔大戏,大姑娘小媳妇惦记的是一身时兴的衣裳,孩子们的乐趣在于难得一见的吃食和马戏杂技表演。时过境迁,集会停办已有些年头,但东河湾的“七月会”已成为靖边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眼下,芦河县城沿线的水环境治理与景观打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河湾又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芦河由南向北淌过县城后折东而去,在城郊,芦河酒厂酿成的美酒,端上宴席,香醉了千万人家。沿河向东,在昔日荒芜的毛乌素沙地上,一排排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轨伸向远方,呼啸而过的列车载着物资直达西欧。再往东而去,即是我故乡的村庄,这里距离毛乌素村不过十几里路,芦河流经此处,两岸已是一片大漠风光。上个世纪,杨桥畔人利用芦河的水利条件引水拉沙造田植树,连打鸽子畔、龙眼、惠桥三座水库,让近万亩的沙丘变为良田,受到了周总理的表彰,成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一时间杨桥畔有了“塞上江南,沙漠绿洲”的美誉。幼时摸鱼嬉戏的河水依旧清澈见底,赤足踏遍的沙滩早已被绿色掩映,淌过龙眼水库,芦河水从红石崖上飞驰而下,这小小的瀑布引得远近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拍照留影、戏水野炊者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响彻山谷。
河水缓缓向东,越过贾家湾,穿过惠桥水库,进入横山境内,而后汇入无定河,最终投入了黄河的怀抱。
芦河水悠悠,她将干旱的黄土地润泽成一洼生机勃勃的湿地,又把荒芜的沙地幻化为一片诗意盎然的绿洲。她是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合奏的一支温婉清丽的乐曲,也是靖边人不懈奋斗不畏困苦的精神谱系,成为我们身体里流淌着的精神血脉。
(作者系靖边县人大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