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李讷回靖边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5 作者:姚勤镇

李讷是毛主席的二女儿,1940年生于延安,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5年毕业后到《解放军报社》当编辑。1966年8月化名肖力主持报社工作,1969年8月在江西井冈山中央办公厅的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4年至1975年任中共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1980年被安排在中共中央某研究机构资料室工作,经常阅读报纸杂志,整理资料,观察社会接触群众。她同父异母的姐姐叫李敏,两人的名字都是毛主席起的。《论语》之《里仁》篇中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指语言迟钝之意。敏同样取上述篇外,又据《公冶长》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取。李敏是按毛主席转战陕北化名李德胜取姓,李讷随母姓。 

1993年7月10日晚,时任县长张毓复给我打电话:“李讷王景清夫妇已到咱县,明日要去统万城遗址,县上决定让你去做导游,请事先做个准备。”

第二天清晨,我准时赶到县宾馆。张县长引我与李讷见面。当提到我是导游,他俩一再客气地表示欢迎和感谢。李讷身体胖,从背后看颇有毛主席的遗风,而眼睛又酷似江青,待人和气,举止稳重,不多说话,倒是应验毛主席给她起的名字“讷”;王景清是神木人,典型黄土地汉子,1938年曾在靖边镇靖驻防,原是南方某军分区副司令员,失偶离休后与李讷结婚,居住北京。

这时,张县长拿出四十八年前李讷的一张照片让她鉴定,李讷同志认真观看后,坚定地说就是自己,可是哪儿拍的不记得了。张县长有意朝我笑了笑,我开始介绍起来:1978年在榆林地区《毛主席转战陕北》编写组工作时,我走访过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共同回忆,在小河时因为形势比较稳定,毛主席决定把李讷和任弼时的两个女儿接到小河住一段时间。任远志和任远新比李讷大两三岁,还为大家表演过小节目。毛主席的卫士朱老四还演过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任弼时同志的警卫郭仁为他们拍过照。

李讷边看照片边对大家激动地说:“想起来了,这就是我小时候在小河的照片,四十八年前我来过靖边,现在就应该说是回靖边了!”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好像把大家的关系拉近了一步。

早点时间到了,大家一起走进餐厅。李讷夫妇反客为主招呼大家吃,特别对我说:“今天你是演戏的,我们是看戏的,你要吃饱吃好!”省地县领导对他们这种温和态度、客气举止投来敬佩的目光。

五六辆小车向统万城进发,途中李讷对看到的沙漠、小草原、海子、柳树等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对不太了解的东西又随时询问。车行到波罗地梁,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历历在目,这里距统万城只有两公里多,高出城池海拔一百多米,俯瞰城廓就像一座大化工厂,白色角楼遗址耸入云霄,白色城池蜿蜒连绵,套城的遗址隐约闪现在眼帘。大家下车共同观赏这壮丽的景观,我把统万城周围的环境、建筑的规模、修城的背景向李讷同志作了介绍。她听得格外认真细致,不时提出些问题,我一一回答。

从这里我了解到李讷同志的历史知识渊博。她说毛主席曾给他讲过统万城,今天亲眼看到真是壮观宏伟。她要在有生之年,把毛主席讲过的文章诗词提到的各地名胜古迹,都走一走看一看、写一写。接着她把去成吉思汗陵的见闻告诉了大家,同时还插叙些历史和文学知识。我暗想,这真是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不愧是毛主席的女儿,谦虚好学,知识渊博。

下山顺公路行至黑水边,就得徒步前进。搞后勤的同志考虑得周到,拿出矿泉水和西瓜,准备在河边休息一会儿再进城。这时候,附近一些老乡也匆匆赶来,大部分在远处眺望,有些来跟前观看。我在这里人熟,就在河畔一家姓马的老乡家借了块案板和切刀,搞后勤的一位同志熟练地切开第一颗西瓜,瓤口挺好。县委一位领导忙忙举起一块送到李讷同志手中,可是她没吃,递给身边不远处的一个小女孩,又连连递给其他群众几块。地县领导也给群众递了一些,大家都感动了,觉得毛主席的女儿和毛主席一样,办任何事首先想到群众。

这时,那个小女孩已经开始啃第三块瓜,好奇地问:“这位女干部是什么官?”一位领导悄悄告诉她,这是毛主席的小女儿。她惊奇地望着李讷同志,脱口而出:“啊!毛主席的女儿?那她是公主!是公主!”老乡都听到了,投来爱慕、钦佩的目光。

搞后勤的选择两个姓高的学生,一个是靖边中学的,十六岁;一个是白城则的小学生,十四岁,把剩下的西瓜背上,以备口渴时再用。

李讷同志给来接案板的大娘说:“这几块你拿回去吃罢,西瓜皮捡回去喂猪,今天能省得你拔猪草了!”

上洼时,她有意走在两个学生中间,问他们上几年级,学习怎样,又问背西瓜沉不沉,问得两个小鬼很不好意思,大步流星地前边走了。

李讷同志给我们讲了她1961年那段困难生活,在学校吃不好饭,星期六回家曾用馍蘸尽碟子的事,还说那时毛主席也很少吃肉的情景,大家被毛主席在困难时期首先考虑全国人民,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精神所感动。

到了城池,我选择三处向李讷同志讲解。首先在皇城墙上讲述,她听到皇城二道城和廓城城墙时,与我反复核对。这证明她看过《南北朝史》和《资治通鉴》中关于统万城和赫连勃勃的有关章节,因为她把古时的“步”和现在“米”的换算都掌握得清清楚楚。

走到一个已勘踏挖掘过的马面跟前,我介绍马面的防御作用和储藏特点,李讷感慨地说:“古人想得够全面了,赫连勃勃称得上政治家和军事家,这对后人有启迪啊!”

行至西南角楼,我介绍1845年榆林知府徐松令和怀远县令何秉勋考察统万城的文章时,她非常感兴趣地问,那半间大厦中悬挂的一口大钟有无着落?并说徐知府何县令有功,不然湮没在沙海七百年的统万城就难以确认。

这时吹来一股凉风,王景清同志关心地说下来吧,小心着凉感冒。李讷同志还继续仔细听着。我在统万城接待过二十四批中外游客和省地领导,李讷是询问最多、考察时间最长的一个。

我把上海同济大学论证统万城是全国建筑史上使用木筋最早的建筑物时,她认真观察了木筋遗穴,连声说:“统万城是我们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接着,她询问了统万城的保护措施和保护单位等级。

地县领导看到李讷同志有些累,建议取消顺城墙走一圈的想法,她勉强接受了,在统万城与有关人员合影,摄影师田捷一一拍照。和我合影时,她还邀请丈夫王景清,并说他是我的老乡,还在我家乡住过,又把两个背西瓜的学生娃娃也叫过来一起合影。

在城墙下边河滩中,我们再次吃着西瓜,李讷还是后边吃的人之一。往河边走的途中,他们夫妇多次对我表示感谢,说我是研究统万城的专家,鼓励我好好研究下去。我被他们平易近人、好学求知的精神所感动。

李讷说她再回靖边时,要去小河、青阳岔、天赐湾和杜甫写《芦子关》的芦关岭,到时还请我当导游。

(转载于《靖边文库》)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