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统万城探秘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3-10-16 15:50 作者:许 江

今年七月上旬,我又一次来到统万城遗址,算来这已经是第八次了。2012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人文纪录片《统万城》开机仪式在这里举行,我应邀参加了全过程,至今记忆犹新。这次是陪同朋友考察观光,但仍然有不同的感受,看到古城遗址得到很好的保护,心里由衷地高兴。朋友则赞叹不已,当即吟诗:统万古城历沧桑,遗址静卧绿海洋。游客纷来览胜迹,专家研讨著文章。

统万城遗址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县城北58公里的无定河畔,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匈奴都城,因其城墙是白色的,当地人称之为白城子。经过1600多年的风沙侵蚀,残存的墙体依旧巍峨挺立,悄然地见证着风云变幻,无言地诉说着家国兴亡,是人们研究匈奴历史绕不开的课题。

统万城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夏国的都城。夏国的皇帝名叫赫连勃勃。赫连勃勃是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裔,生得魁伟高大,仪表堂堂,能言善辩,胆略过人,作战很勇敢,几乎是有攻必克。公元五世纪初的东晋时期,我国处于群雄并立封建割据的局面。赫连勃勃统领匈奴铁弗部、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两万多户,崛起于鄂尔多斯高原,经多次征战杀伐,于东晋义熙三年(407)建立夏国,自称大夏天王,建元龙升。这就是历史上十六国之一的夏国,亦称“赫连夏”,以别于后来以“夏”为国号的政权和朝代。

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住的是帐篷,一直以来都是没有都城的。夏龙升七年(413),赫连勃勃改元凤翔,仿汉制在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古名朔方水)的东北,淖泥河(古名黑水)的西南筑城建都,取名“统万”,有“君临天下,一统万邦”之意。给四个城门命名时,东曰招魏,南曰朝宋,西曰服凉,北曰平朔,其军事野心和政治抱负昭然若揭。

赫连勃勃为什么将都城选择建在无定河畔呢?是出于他对山川形胜和自然地理条件的考虑。“远惟周文启经始之基,近详山川究形胜之地,遂营起都城,开建京邑,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名山是指统万城北的契吴山,洪流即傍城南而东注的无定河,可见他对山川形胜是经过细致调查的。至于自然条件有这样一段记载,赫连勃勃曾经北游契吴,升高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这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水草丰美,风景宜人。正是具备这两大优点,才确定在这里营建都城。

据《晋书·赫连勃勃传》所载:曾调拨近十万工匠夫役筑城,命叱干阿利督工。叱干阿利性格残暴,在视察工程时,若发现墙体能被铁锥刺进一寸,施工者即被斩首,尸体亦被筑进墙内。现在揆之情理,未必属实,但严格施工保证质量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修筑这座城时“蒸土加工”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其实就是用白色河泥、沙和石灰加水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用三合土建造偌大的城池,必须烧制大量的石灰,生石灰加水使用,在其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热气,蒸雾冲腾,史家不谙生产,遂讹为“蒸土筑城”了。但这在建筑史上确为创新,因此城墙为白色,虽为土质却坚硬如铁。

夏凤翔六年(418),统万城终于竣工了。“城高十仞(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基宽三十步(古时五尺为一步),上广十步,其坚可砺刀斧”。四周城墙还修筑有凸出高大的敌楼三十五座,防御时就能与城墙互为犄角。城池分为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部分,在建筑上颇具特色。作为一国国都的统万城,规模宏大,设施齐全,集政治、文化、军事中心于一体,达到空前的繁荣,城内居住近十万人。当年十一月赫连勃勃攻占长安(今西安),改元昌武,登基称帝。有人建议以长安为都城,但他没有采纳,仍然于翌年二月返回统万城,把它看作自己的龙兴之地。

统万城成为夏国的首都后,秘书监胡义周撰写《统万城铭》颂纪功德,刻石立于城南。铭文中对统万城是这样描述的:“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晃若晨曦,昭若列星。离宫既作,别宇云施。爰构崇明,仰准乾仪。悬甍风阅,飞轩云垂。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雕虬虎,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虽多有夸张溢美之词,但其城豪奢、富丽、堂皇可见一斑。《统万城铭》是现有史料中记述统万城最为完整的文本,是古都统万城的一张留影。

赫连勃勃一心想要“一统万邦”,但夏真兴八年(425)秋,他病死于永安殿,只活了44岁,在位18年,这个宿愿终究没有实现。夏承光三年(427),北魏攻陷统万城,次年俘虏继位的赫连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上城墙,感叹道:“蕞尔之国而用民如此,欲不亡乎!”赫连勃勃的第五个儿子赫连定逃到甘肃平凉称帝,改元胜光,四年(431)被吐谷浑俘获,次年解送北魏处死。至此,穷奢极欲、穷兵黩武的夏国灭亡,历二代三王,国祚二十五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统万城也结束了国家都城的历史。但我们不可否认赫连勃勃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为匈奴民族在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北魏改统万城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后经西魏、隋、唐、五代、宋,或称夏州、或称朔方郡,都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也是丝绸之路必经的中转站。宋淳化五年(994),统治者为了防止党项等少数民族“据城自雄”,遂朝议下令毁城,迁徙吏民于绥、银二州(今横山、绥德、米脂一带)。这座有580多年历史的昔日国都和边塞重镇,逐渐沦为无人问津的荒芜废墟。城垣大都被流沙掩埋,只有一些敌楼和残余城墙依然在风霜雨雪中挺立。如果没有遗址,那就很难让人相信先人曾经在这里有过频繁的活动和激烈的战争。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时任榆林知府的地理学家徐松指派怀远(今横山)知县何炳勋亲往调查,才肯定了白城子就是统万城的遗址。何炳勋的禀文中写道:“渡无定河即登彼岸,西行二里许进头道城,又西半里进二道城,又一、二箭许进三道城。头、二层城内仅有瓦砾,其第三层城内南面,西有钟楼,东有鼓楼。鼓楼仅存坚筑白土墩,高五、六丈,无级可登。其钟楼尚堪登眺,高约十余丈,白土筑成鸡笼顶式大厦一间,半间已坍,半间悬钟。屋顶形迹宛然,屋外飞檐八层,插椽孔穴层层可数,穴内尚有松椽三、四橛,闻椽之长出者悉为鞑子猱升拔用。南面列有白土墩七座,亦坚硬如石,似系台楼已圮而其基尚存者。然北头有白土坪坡似系殿基。北城东西两角俱有土墩,想即所谓拐角楼者。三道城内自东至西不及一里,自南至北约一里有余。”这是历史上对统万城遗址比较详细的记载。

1956年9月,陕北文物调查小组对统万城作了初步调查;1964年夏,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率历史地理考察小组在统万城进行了详细考察,各有简报和论文发表。1982年10月,成立了靖边县统万城文物管理所,对统万城的管理保护工作逐渐正规。1996年11月,统万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网站是这样介绍统万城遗址的:统万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靖边县,它是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夏国的都城遗址。统万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413),一直延续使用至宋淳化五年(994)。城址包括外郭城、东城、西城三部分,东城和西城均略呈长方形,中间以城墙分隔。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城墙残高2到10米,墙基宽10到16米。城的四角均筑有方形墩台,最高达31.6米。西城的四面均辟城门,西门瓮城尚存。城址内发现有夯筑台基等遗迹,出土有汉代至宋代的铜币、铜佛像、铜镜、钱币、石碑、瓷器、陶器等文物。

统万城是匈奴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之一。为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繁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融合发展,十六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几十年来,靖边县坚持在毛乌素沙漠中植树造林,滚滚的流沙已经被锁住,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统万城遗址屹立在绿色的海洋之中,白色的墙体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统万城遗址,2017年,开始在红墩界镇白城子村建设“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规划面积42.6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建设和游览的范围约3.2平方千米。主要包括统万城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考古工作站、精品民宿等服务设施。2023年6月6日正式开园。2023年5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历史探秘、考古研究、观光览胜、文化打卡的绝佳之地。

(作者系靖边县国资办原主任)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