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难忘的元宵节闹秧歌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3-08-22 09:49 作者:薛立强

宁条梁地处蒙汉交界,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横贯东西的走廊,历史上曾是陕北有名的商业重镇,内有山西、河北、京津,河南,陕甘等十三省客商在此坐庄经营,他们在经商的同时,也将各地的风俗和文化艺术带了进来,尤其是闹秧歌,更为驰名,踩高跷、耍水船、舞龙灯、耍狮子、踢场子、闹坐场,转九曲……就是在本地秧歌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经过兼容并蓄,形成了一个气势宏、节奏快、文化内涵深、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独具特色的靖边西部秧歌的典型代表。

建国初期,靖边的行政建制为:县以下设区,区以下设乡,乡以下设村,今东坑镇伊当湾、四十里铺以西全属宁条梁所管辖。当时,宁条梁区下辖梁镇、庙畔、柳桂湾、伊当湾、小桥畔、新桥六个乡。

每逢春节,乡乡闹秧歌,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区政府所在地宁条梁会演,盛况空前,成为全区文化娱乐的最大亮点。节日一到,四乡群众便拖儿带女,亲侣相携,乃至城川等地的蒙民也骑着快马赶来看热闹。

各乡的秧歌队,从正月初八开始排练,到各村挨门逐户进行拜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齐聚区政府所在地进行会演。比赛白天各队分别到政府和各商号、店院、作坊进行拜年,送吉庆,讨喜钱;晚上,列队从西街向东街进行过街表演,然后,汇集在梁镇小学后操场上进行会演比赛。

秧歌一出场,梁镇大街小巷,门面铺台上,甚至临街两侧的房顶上也坐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过街秧歌队,通常由梁镇队打头阵,因该队有河北籍技师刘满红打火弹在前边开路﹙打火弹,就是操作者两手举着两个用铁丝网网着的干炭火球,不断地互相碰击,射出火花,踊挤的人群见此,便纷纷闪开,为秧歌队让路﹚。踩着高跷表演的秧歌队每到一处商号,饭馆铺门前,在鞭炮声中便停下来进行表演,因梁镇街道窄狭,主要场次有编蒜辫、转四角、转五大洲等。表演毕了,由领唱随机应变地编唱秧歌曲,对该店进行赞扬,送上祝福,末一句,大家接下音,跟着重唱一遍,店掌柜便给赏钱,或赏物。秧歌队一家完了,接着再来一家,一队接一队,热闹非常。当时,最驰名的领唱有柳桂湾的任广栋、邓效武,每到一处逢场作戏,从不打重板。最有名的伞头有庙畔队的钱生金,锣鼓一响,如驾神风,领着秧歌队穿插旋转,从不出差错。

过街表演完了,各队到后操场分别进场表演。每队在进场后,均己卸去高跷,男女分列两行,在鼓点的指挥下,扭着着十字步,或跳着三大步,绕主席台一周,然后散开,在伞头的带领下,不断变换着队形进行表演,一会儿,转四角;一会儿,绕八字;一会儿,走五洲;一会儿,编蒜辫;一会儿,又是小秦王乱点兵,令人眼花瞭乱,变幻莫测。秧歌表演完了,就是杂耍表演,主要有:

耍水船﹙如今叫跑旱船﹚:其中梁镇队表演的最为出色,因驾驭者都是各地来的高手,四只水船,真如水上飘的一般,穿插旋转。艄公头戴草帽,手拿着船桨随着鼓点跟船扭动,每到拐湾处,两个艄公将船桨一碰,水船便从不同方向旋转,让人如临其境,真是妙不可言。

耍狮子:这也是梁镇队的一绝。两个表演者,钻在道具内,一个把头,一个煞尾,协力操作运动,整体配合默契,一个项带铜铃,摇头摆尾,异常凶猛的狮子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训狮人,一手抓着戴在狮子项上的铜铃项链,使铜铃不断作响,一手举着赶狮鞭,驱使狮子不断地蹦腾跳跃,就地打滚,上高台﹙这是一个高难动作,高台由三张八仙桌子撂起,呈三层台阶,狮子腾上跃下,两人动作必须协调,步调一致,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叫失场﹚,可梁镇队的狮子耍得灵活、舞得惊险,令人惊叹不已。

舞龙灯,据说也是梁镇秧歌队的拿手戏,可在解放初期,由于旧的龙灯已破旧不堪,新的又无钱去制作,只好作罢,可惜我没有看到,这实在是个遗憾。

骑毛驴:新桥队表演的最有特色,表演者为毛窑子村的骑毛驴高手孟占雄主演,在一个赶驴者的配合下进行表演。毛驴一出场上,便立刻吸引人的眼球,一个年轻小媳妇穿着新装,一对小金莲搁在驴背上,一手挽着驴缰绳,一手在不断地拢着头发,显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看来是去坐娘家,会亲人;一个赶驴的小伙子,头戴着羊肚子手巾,身穿着白布衫,外套着黑马褂,手里拿着赶驴鞭,跟在后头。小伙子,一会儿,走在前,紧紧地抓着驴笼头,唯恐坐在驴背上的小媳妇跌下来,一会儿,又走在后头,甩着鞭子驱动着驴儿快步走,看来像是娘家里的小兄弟在接新婚不久的姐姐回娘家。坐在驴背上的姐姐,更是表演得维妙维肖,一会儿,随着驴子蹬蹬前进的脚步,脑袋一上一下不停地跟着晃动,悠闲自得,一会儿,又随着驴子的上坡下洼,身子不由地前仰后合。过河了,驴子像是被泥住了,就要卧下来,小媳妇连忙向前探着身子,抓住驴笼头往上提,赶驴的小兄弟抓住驴尾巴往起拉。姐弟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驴子拉起。姐姐惊出了一身冷汗,不断地用手巾抹着头上的汗水,小兄弟也累得蹲在一旁喘着粗气,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很有生活气息。据说现在榆林的著名跑驴大师,靖边籍人张有万,就曾经投师于孟占雄的名下学艺,经过苦练而成。

耍霸王鞭:伊当湾队表演的最为出色,其阵容庞大,动作整齐划一。霸王鞭在表演者手中不断地上下移动,一会儿,在肩上响,一会儿,在腿下发声,传遍全身,浑身作响,故赢得了“浑身响” 之俗称。

踩高跷:庙畔队表现的最为突出,其节奏快,队形变化多端,花样百出,表演中有许多高难动作,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惊叹,成为秧歌表演的一绝。

闹坐场、杂耍:小桥畔队独树一帜,花样翻新,有杂耍,快板,独唱,自编自演小戏等。杂耍中二贵摔跤,对我印象最深,明明是两个人抱着摔跤,直拌得面红耳赤,怎么谢装后竟然成了一个人,使我感到很神奇,可仔细一看,才晃然大悟,原来两个摔跤者全是假的。小戏中的《大离婚》,是当时贯彻《婚姻法》的宣传戏,表演者为一男一女对唱。男的头戴礼帽,身着长衫,拄着“文明拐棍”, 须眉皆白,是个老头,女的梳着羊角辫,穿着“灯笼裤”, 年轻漂亮,是个时兴的女郎。这个女的一出场,便唱道:

小小明灯照夜明,我低头进了绣房门,瞟眼看见奴丈夫,胡子赛呀吆赛银毛,寻得个老头翁。

老头接唱道:

老汉娶得个少年妻,好比空中坐飞机,我又有房子,又有地,还有伙计呐供咱使,让你享福一辈子。

小媳妇接唱:不爱你房子,不爱你地,老头子和我不相配,咱们两个把婚离……这几句唱词我至今还记着。

钩灯:是各路秧歌会演的最后一个项目,主要内容有:大摆队、双摆队、大空中心、十字梅花、枣核乱开花,蛇盘九颗蛋等,各队由分演到会合演出,秧歌队在事先摆好的灯盏套路,在前面扭着走,绕着行,后边是喜欢秧歌的观众跟着转。会演至此进入高潮,成为演员和观众的大会演,喜气盈天,给民众带来了欢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百业兴旺,五谷丰登。毕了,还未开怀生儿育女的年轻夫妇,争着、抢着往回端尚未熄灭的灯,据说这样会早生儿、早生女,令人好笑。

梁镇地区的元宵节秧歌大会演,那红红火火的场面,激动人心的表演,使我至今难忘,有时。甚至会在梦中出现。我衷心希望能把把这一群众所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地保留下去,以彰显我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每次会演结束,区政府都要给各个队和表演突出者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各队皆大欢喜,以再接再厉,来年有个更大的创新发展和进步。

那时的秧歌,从音响设备,服装设计,到艺术造型等诸方面,不可与今日相比,但那些艺术家和表演者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刻苦磨练,认真表演,予乐与民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的。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