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婚宴用的高档烟酒,李家过丧事惊动十里八乡,王家娶媳妇彩礼等十几万……这种现象在农村见怪不怪,貌似一家更比一家好。究其原因,都是“面子”惹的祸!
国人“好面子”由来已久,可以说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结婚给彩礼是个传统的习惯,很多农民在操办红白喜事时往往很讲排场、爱显风光,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这无形中成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大阻力,与崇尚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家庭、争创文明城市的新风尚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好面子重人情本无错,可直线上升的礼金,没有尽头的攀比等陋习让很多村民早已苦不堪言,却又强装微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移风易俗,就是要卸掉重担,让真正的“面子”如春风般温润乡村生活和农民心灵,通过“里子”的培育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观念、更新理念、顺应时代。
2022年,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乡村振兴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利用两年时间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问题专项治理。破除延续多年的农村陋习,犹如我们党百年发展史上的一次次伟大变革。这种革新,给所有人迎来了一个放下“面子”的时代,也是新时代必然带来的新风尚。
推进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乡村要振兴,乡风必文明;乡风要文明,移风易俗是关键。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紧盯乡风文明建设,及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尤其是要形成“婚丧喜庆公约”,发挥村规民约刚性约束作用,使村规民约“小规章”成为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让群众明白为什么要移风易俗,移什么样的风、易什么样的俗。在实施的过程中,村党支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引领带头执行,让群众看在眼里,落实在行动上。同时,要充分发挥县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志愿服务小分队作用,定期不定期深入镇村组开展“道德讲堂”、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的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方针武装到群众头脑中,把新风尚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向群众讲清楚“什么事可办”“什么事不可办”“什么事在什么范围办”,提升农村文明含金量,让农民群众一心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迈进。
遏制农村陋习 让农民轻装上阵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农村高价彩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面子”上看确实“仗仗义义、风风光光”。然而,这种硬撑的“面子”不仅不是真正意义的长脸面,也成为了乡村振兴路上影响农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拦路虎”。真正的“面子”,不是刻在脸上,而是长在内心。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培育文明乡风就是培育好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里子”,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面子观”,让农民口袋真正的“鼓”起来,脑袋真正的“富”起来,让农民的生活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才是真正的光鲜亮丽有“面子”。
振兴乡村,必正风俗。随着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和人们对于新风尚的推崇,相信一定会让农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文明新风也必然在广袤的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系靖边县融媒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