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劳模精神永放光彩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3-03-13 23:29 作者:薛立强

劳动创造历史,有位哲人说过:“劳动不但创造了世界,而且也创造了我们人类自己。”

回顾陕甘宁边区时的劳动英模惠中权、白云瑞、李凤莲、王国保、田宝霖、张仲诚、刘玉珍、王秉印、秦彦林、杜芝栋、高仕笫、崔文峰、张玉珍乃至今日的绿化治沙劳模牛玉琴、祁军祥等,就是用他们一颗对党赤诚的心,一心一意干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多打稂食,为革命做奉献;用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精神,植树造林,修提打坝,改变贫困面貌;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兴办合作社,纺花织布,解除围困,丰衣足食。下面就跟寻他们的足迹,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看他们是用怎样的精神来艰苦奋斗,战胜自然灾害,与困难作斗争的。

惠中权﹙1915—1968﹚,陕西省清涧县将军沟人,从小接受党的教育,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刚出头,便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他在担任靖边县委书记时,领导靖边人民引水拉沙,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养猪养羊,使全县的粮食基本能够得到自给有余,丰衣足食,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由于他的政绩突出,1943年,出席陕甘宁边区英模大会,受到毛主席的表彰,书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的牌匾,成为模范县委书记。建国后,惠中权出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职务,担任第一线指挥,领中国人民营造绿色长城,为防风固沙,治理黄河做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去世,1978年,得到平反昭雪。

张玉珍﹙1911—1965﹚,陕西省靖边县镇靖镇人。在上世纪20年代,他在当镇靖区二乡指导员时,响应边区号召,除了带领全家人打拦洪坝,漫出地30余亩,年产量达3500公斤,为全乡做出了示范外,并带领榆沟村6户农民兴修水漫地200余亩,粮食获得大丰收。1944年,他又带领全乡人民发展水漫地2900余亩,产量倍增,他们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次年,张玉珍出席陕甘宁边区英模会,获“劳动英雄特等奖”, 奖金8万元边币,并得到毛主席接见,题词为“对己模范,对人公正”。

张仲诚﹙1897—1966﹚,陕西省靖边县杨桥畔人,石匠,以手艺谋生。1930年,由横山迁入杨桥畔后,开始搞引水拉沙造水田实验,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使黄沙地变成了50亩水浇地,亩产得到了200公斤。此后,他又承包了500亩流沙地,采用整堤修渠,提高水位的办法,使旱地变成了水浇田,产量大幅提高,为全乡做出了榜样,被人尊称为“水利功臣”。1945年,张仲诚出席了陕甘宁边区英模会,获“英模特等奖” ,奖金8万元边币。他的先进事迹曾在《解放日报》上登载。

白云瑞﹙1897—1975﹚,生活在被称为“火焰山” 的靖边县王渠则乡车路壕的山区里,缺水少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他听从党的号召,敢向大自然挑战,硬是在“火焰山” 上植树造林,使往日的荒山穿上了绿装,得到了当时著名作家吴伯箫的采访报导,题为《火焰山上种树》,在《解放日报》上登载。1945年,出席陕甘宁边区英模会,获“劳模特等奖”, 奖金边币8万元。全国解放后,他续续植树造林,矢志不渝,成为敢向大自然抗争的一面旗帜,多次出席县、地劳模会,受到表彰﹙198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了《陕西省劳动模范纪证书》﹚作为留念。

李凤莲﹙1920—﹚,女,陕西省靖边县畔沟村人,从1935年起,先后在延安红军被服厂、中共印刷厂、延安财政厅被服厂当工人,由于她工作出色,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1944年,先后两次出席陕甘宁边区英模会,受到表彰和物质奖励。

全国解后,曾任沈阳军需被服厂军事代表,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处长,北京前进棉纺厂党委书记。1949年曾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1954—196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

王国保﹙1893—1987﹚,陕西省靖边县张家畔人,是个穿衣服舍不得上领子的有名过光景人,一生勤劳俭朴。他在40年代初,响应党和边区政府号召,每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交纳黄米20多担,折合一万多市斤。1943年,出席陕甘宁边区英模大会,被评为“劳动英模甲等奖”, 获奖金边币5万元。建国后,1951年先后出席陕西省、西北五省区英模大会。1953年、出席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党和其他国家领导人接见。

杜芝栋﹙1898—1986﹚,陕西省靖边县镇靖人,从小爱好文艺,每逢年节,积极参加文艺活动。抗日战争期间,自编、自演、自导新剧目进行抗日宣传,主要节目有:《破除迷信》、《洋铁桶战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其出色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艺术,深受群众欢迎,著名剧作家李季、姚以壮曾拜其为师。1944年,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获得“边区文教英雄甲等奖”, 得到毛主席的赞扬:“杜芝栋同志是庄户人的大文人,编剧、演戏,不为名,不图利,大家应向他学习”。 事后,“鲁艺” 负责人周扬曾请他去排戏。

秦彦林﹙1902—1970﹚,陕西省靖边县镇靖人,农民,8岁起,给人家当雇工。闹红后,成为靖边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他曾与靖边县参议员白文焕,有过密切交往,当过农民主任。秦彦林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慷慨解囊,为兴学办教育损资、捐物、献计、献策,亲自上门动员儿童入学,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1944年,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荣获“文教英雄甲等奖”, 得到毛主席的接见。

田保霖﹙1898—1992﹚,陕西省靖边县王渠则人。他在1942年大生产时期,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兴办民办合作社,组织驮运队搞运输,自等资金开油坊,聘请技师发动妇女纺花织布,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得到了生产自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为边区做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主任联席会议,获得“边区劳动英雄特等奖”, 受到毛主席接见。会后,著名作家丁玲采访了他,写有通讯报导《田保霖》,登载在《解放日报》上。

王秉印﹙1895—1979﹚,陕西省靖边县席麻湾人。在坑战期间,他响应边区号召,植树造林,勤耕细作,多打粮食,每年向边区政府奉献黄米18担,折合9000余斤,成为席麻湾乡交粮第一大户。1945年,出席陕甘宁边区英模大会,获“劳动英雄乙等奖”。 解放后,1954年在他60岁大寿时,当地政府和乡亲们送来“劳动英雄”、 “造林英雄” 牌匾。1982年,省政府又颁发了“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证书” ,以作纪念

高登仕﹙1893—1969﹚,陕西省靖边县高渠村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积极兴学办教育,为村里建起小学一所。同时,艰苦劳作,生产粮食,抗战期间,捐献爱国粮近万斤。1944年,出席陕甘宁边区英模大会,获“劳动英雄乙等奖”, 边币3万元。建国后,1954年在村里办起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成为靖边县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

崔文峰﹙1891—1972﹚,陕西省靖边县小河郑石湾村人,曾任过靖边县第一、二、三届参议员。他一生勤劳,热心为人民服务,兴办合作社,修桥补路,植树造林,带头绿化山乡。1944年出席县英模会,并被选为出席陕甘宁边区英模会代表,但因故未能参加、成为榜上无名的英雄。

刘玉珍﹙1907—1980﹚,女,陕西省靖边县杨桥畔九里滩村人。她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生产运动中,积极响应边区号召,学习纺花织布,成为县内有名的纺花织布能手。1943年,出席陕甘宁边区英模会,受到表彰。农业合作化时期,相继被选为九里滩乡副乡长、妇联主任、县妇联委员、省妇联执委。1956年,被省政府评选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牛玉琴,女,原籍定边县郝滩乡,1966年嫁到靖边县毛乌素边缘的金鸡沙村。婚后,牛玉琴面对流沙的侵害,家境的困难生活,让其彻夜难眠,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将黄沙治住,变成绿色家园,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她大胆承包了一片1.8万亩黄沙地开始了植树造林。她和丈夫张加旺没明没夜地艰苦奋战,终于让昔日的不毛之地穿上了绿装。可是,谁料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正当他们造林治沙方兴未艾之际,丈夫张加旺不幸患病去世,使牛玉琴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这一重大打击,并没有压倒这位坚强女性。悲痛过后,她又重新振作赶来,独力撑起一片天,继续造林治沙,人手不够请帮工,硬是将1.8万亩黄沙地变成了绿荫碧海。在她的这种精神感召下,全村人都起来造林种草,使往夕18000多亩一望无际的沙海,变成了一片绿色海洋,创造出了人间奇迹,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考察后,感慨地说道:“牛女士这种精神,不仅应该成为中国,也应该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楷模,如果有更多的人像她这样,世界荒漠就有希望控制”。

牛玉琴这种拼搏精神,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世界。她的先进事迹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多次表彰和奖励,获得了“三八红旗手”、 “十大女杰”、 “优秀共产党员” 等光荣称号,并获取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拉奥博士” 奖。

在靖边这块大地上,另一位造林省劳动模范祁军祥,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后,人老志不老,承包了龙州乡一座大荒山,夜以继日地开始了植树造林。为了方便造林、管理,他将家搬在了山上,每日里起早贪黑,打坑种树,浇水施肥,锄草整枝,忙的不亦乐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十余年的艰苦奋战,使近千亩的一座光秃秃的祁家大山,变成了松柏满山,葱郁迭翠,为家乡添画了美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绿。

我们今天写这些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就是要学习他们的劳模精神,用他们的精神跟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奋斗。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