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靖 边 史 迹 探 微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3-01-11 20:22 作者:薛立强

靖边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塞道,林茂鸟鸣,物种繁多的好地方,同时,又是民族杂居,战乱不已,政权频繁交替的边荒之地,因此,有关文字记载的东西凤毛麟角。现在能看到的资料,大部分经专家们考证鉴定已作出了结论,但有的仍然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考证。

近年,笔者受聘于靖边政协文史资料员,接触了不少史料性的东西,加之,自己也倾心于这方面的探究,在实践中,发现对赤沙阜的认定,有悖于实际,红柳河流出长城外注入通哈拉克湖,这个湖泊究竟在哪里?三墩梁不出百米建有三个墩台作何用?靖边所有的墩台都是用于军事吗?所有这些问题,根据自己的考察,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有关赤沙阜的认定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又南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根据这段记载,从位置和流向上看,奢延水就是今日的红柳河。有关赤沙阜作为地望标志,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们以为是赤红色的大沙丘,究其原因,因各类辞书均解释为赤者红色也。打开《辞海》,在赤字条下,除解释为红色而外,亦有“光着,露着” 的解释。这一解释用于赤沙阜比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纵观统万城西南赤沙阜所在地,即今东坑镇金鸡沙和内蒙城川南缘的忽腰乌素一带地方,现全被黄沙覆盖,更无赤沙存在。像小山丘一样,寸草不生的光背浑沙梁在毛乌素沙漠中,比比皆是,并不罕见。

2018年,余邀几位亲戚朋友,去游览内蒙城川古宥州城,发现城下有散落的砂岩,皆为泛黄而灰白色,并无像龙州波浪谷中那样的红沙岩出现,这和当地的黄沙颜色基本相似,这证明赤沙阜就是光秃秃的大沙丘,并非赤红色沙丘。

郦道元所在的北魏时期,生态环境还比较好,统万城附近是“临光泽而带清流” 的草原湿地,而在其西南方位,今金鸡沙、忽腰乌素一带地方,己有流沙出现,在冬春两季强劲的西北风吹动下,形成一个个浑光的大沙丘,赤色阜就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红柳河当时并未全线下切为深沟河床,而只是一条游流于沙漠之中的潜沙河。而河水越过沙带东下,和无定河汇合后,逐年上掏,己形成一条泥沙俱下的浊水河,《统万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又重塞” 。统万城面前只有红柳河一条,再无他河,这说明除了湿地而外,其他地方生态环境己经亓始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二、史书记载,红柳河流出长城外注入通哈拉克湖,那么这个湖泊究竟在哪里?

据靖边旧县志记载:红柳河的源头有三条,一为小河畔河,一为边墙壕河,一为把都河河,均发源于白于山的北麓。其中,把都河为正源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著名教授安介生在其《从古今图籍看历史时期无定之河道变迁》一文中,引乾隆《内府图舆》和《八七鄂尔多斯七旗地图》说:“把都河流出边墙后,潴为通哈拉克鄂谟,即通哈拉克湖。”但并未说明这个湖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笔者以为应在今红柳河的三条支流会合之处的大岔﹙即宁条梁镇大滩村和中山涧镇雷河嘴﹚一带。其证据有三:其一,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之《清代陕西地图》中所标识;其二,根据《延安府志》弘治本所复制的《明代延安疆域图》所标识。两图除名称有异﹙前者为忻都大闸﹙岔﹚;后者为通哈拉克湖﹚,这只是蒙汉名称不同而已,而两图所标图识位置基本吻合;其三,余生于斯地,长于斯地,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这一带地方确实有湖相地貌存在,土层大部分为黄土淤积层,垆土沉积层,内有大量蜗牛化石和未沤的杂浮物;其四,是现遗留这一带的古庄院窑洞,大部分在半山腰中,这说明当时低洼处都是一片湖泊,不宜人居;其五,是红柳河三条支流会合后,由于受金鸡沙一带沙丘阻隔,,河水倒流在大岔一带,聚集成湖泊,直至红柳河与下游无定河贯通后,湖内积水泄尽,才形成今天的堑沟河床河相。可忻都大岔湖在何时消失,史书无明确记载,至今仍然是个谜,笔者以为应是在晚清道光十三年﹙1833﹚八月,那场特大暴雨,连下七昼夜,致使安边东南山之杨山涧,莺窝山等九涧,洪水冲刷成沟,从谢台冲出后,在安边东滩形成八里河。同时,红柳河上游也是洪水横流,河水暴涨,在大岔三水汇合后,通哈拉克湖便洪浪涛天,横溢北上,冲出潜沙河后,与无定河贯通上掏,将湖水泄尽,形成今日的堑沟河相。其根据是:靖边县光绪本旧县志,在舆地志总图中,红柳河三水会合之处的大岔附近,已无通哈拉克湖的湖识图相标出。

三、三墩梁连建三个墩台作何用

靖边县天賜湾镇银湾村北山梁上,不出百米,接连建有三座墩台,俗称三墩梁,这是为何?如果是作为军事设施,为瞭望之用,但其建在长城以内,又低于前面的五台山,北望视野受限;如果是作为御敌工事,那应建在路口的两侧山头,以利夹攻,而其建筑却偏于一侧,所作何用?这只能作一种解释,那就是作为纪念性的标志,因这里是秦长城、隋长城、明长城的交会之处,在这里立碑纪念是有其特殊意义的,然而,这里附近少于石料,加之要建碑就要大而醒目,可限于当时的运载能力,如果从远处采运,实在困难重重。无奈之下,只好就地取材,以土连建三墩,代表三道长城在此相会,以彰其义。

四、靖边境内的墩堠都是用于军事吗?

据有关史料记录,靖边境内的墩台大小不等有157座,而且大都建在长城沿线上,只有少数分布在长城以外的路口,或高山梁上。

建在长城沿线的墩台,主要用于军事瞭望,观察敌情,和传递军事情报。靖边的长城以外,大都地域开阔,敌人一有行动,站在瞭望台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能及时报告,以作御敌准备。据靖边县志记载:一有敌情,白天以燃烟竖旗为标志;晚上以悬灯为号。同时、对敌情动态也有明确规定:如敌进,则鸣炮;敌退,则放烟,夜晚则举火。对来敌之数也有暗号规定:如敌有百骑至五百骑,日悬青旗一面,夜挂灯笼两个;如敌在五百至千骑以上、则白天高举皮袄一领,夜晚悬挂灯笼三个;若五千至万骑以上,则日悬号带一条,夜挂灯笼四个;如敌骑持续不退,则不分昼夜,每隔一个时辰,便照例发出情报一次。

为了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指挥中心还将榆林至定边一段称为西协,分为七把传递烽火:一把火,新兴堡、石涝池堡、砖井堡、三山堡,定边堡、盐池堡;二把火,把都河堡、柳树涧堡、新安边堡、旧安边堡;三把火,镇靖堡、镇罗堡、新城堡、宁塞堡;四把火,威武堡、清平堡、龙州堡;五把火,波罗堡,怀远堡;六把火,响水堡;七把火,榆林城东永昌墩至保宁镇疆墩。分把火信息传至指挥点后,指挥中心即进行决策,就近抽调兵力增援,集中歼灭来犯之敌。

这是连在长城沿线烽火台的作用,至于其他散建的墩台、并不是完全用于军事目的。据余所知建在今东坑镇纪山梁上的敖包﹙蒙语意为柳把﹚,宁条梁镇贾右渠村神山圪塔﹙靖边旧县志称神山﹚,红墩涧的敖包梁墩,均系当时蒙民祭天祈雨的神台,并非烽火台。此俗延至今日,几处都建有庙观,设庙会,为蒙汉交流的场所。建在席麻湾镇大沟焰墩山头上的那座墩台,也非单一的烽火台,据传,在民国年间,有一群盗马贼常去蒙地城川一带去盗马,为了夜晚不迷失方向,在墩台上面安有大铁锅一口,里边盛上油,在每次盗马前留同伙一人看守。看守人约莫同伙得手后,便燃着油脂,发出熊熊大火,盗马贼便照着火光返回,蒙民称其为贼星。

以上几点,只是余管中之见,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学者和专家们作为参考,以便作进一步考证,以期早日揭开其庐山真面目。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