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话说靖边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2-10-21 09:28 作者:王世华

走进靖边,从信天游的歌声中醒来,又沉浸在《王贵与李香香》的故事之中,继而脑海中浮现出靖边之地名迷宫:“新城”“旧城”、东靖边、西靖边、古靖边、今靖边……

明初,为防止鞑靼人入侵,朝廷在陕北推行军屯、修筑长城。在靖边,明长城的构筑走向是依白于山脉北段边沿,由东北向西南蜿蜒曲折延伸。当地人称之为“边墙”,一墙之外便是鞑靼之境。为加强边防,明朝在陕北设置了靖边卫,取“绥靖边远”之意;后增设靖边道,辖榆林、绥德、靖边、定边等卫。从此,靖边之名便备案在朝廷庙堂,而且还是今之榆林北部当年诸卫的上级指挥机关所在地。只是靖边之初称,是军事治所名称而已。古今中外,设置军事署理机构,必建指挥住宿场所。明景泰四年,陕西巡抚陆矩对原场所进行整修,城垣气象更新,靖边兵备道署、靖边卫同知署等军事官衙均设于此,当地屯户、官员、民户便称修缮后的城为“新城”,其称谓随之传播到陕北各地。当时“新城”即是靖边,靖边便是“新城”习惯称谓。

其实,新城不新,只是参照此地宋代的老城而已。南北朝时期,从大夏之夏州始,就在此地建设城池;这就是“新城”之参照物“老城”。北宋年间,为抗击西夏,朝廷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曾在后建“新城”之要塞陈兵把守。之后,西夏与北宋军队决战,北宋大败,今靖边、定边等大片土地都归西夏版图直至其灭亡。至清代,陕北军屯基本有名无实,屯户与民户在户籍上的差别完全取消,加之民族融合,长城失去了其防御功用,建县条件日臻成熟,清雍正九年改靖边卫为靖边县。鉴于便利交通和县域面积扩大等因素,同治六年,县衙向北移至镇靖堡,民国时期延续。

在革命战争年代,靖边出现几县并存的格局。当年,随着陕北红军的发展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共陕北特委先后在靖边境内建立东靖边县、西靖边县(新城县)、横山县、靖横县、靖边县。1935年中,刘志丹率陕北红军攻克民国靖边镇靖县城,民国靖边县政府迁至宁条梁镇。1942年,共产党领导的靖边县政府,由镇靖迁至张家畔至今。相对于张家畔新建县城,史称镇靖县城为“旧城”。对比“新城”而言,“ 旧城”不旧。

2022年夏季,我赴“新城”采风,由县域中部的滩涧地渐入山区,一小时车程即进入“新城”。新城千年变迁,边声不复,人文和自然文化遗韵犹在。千百年来,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诗题词,传说故事俯拾皆是。相传范仲淹在任上巡边至此,宋军在宁夏固原“好水川”战败消息传来,悲愤交加,首次把边塞风情和征人生活写入《渔家傲·秋思》词中,而且写得苍凉悲壮、气魄宏大,堪与盛唐的边塞诗一较高低。

在新城通往延安要塞处,为纪念范仲淹抗击西夏,曾建关立碑,题“范老关”三字。因此,“新城”在历史上亦称“范老关”。其词题于何时、出自何人之手,已无从考辨。明成化年间,延绥巡抚余子俊视察靖边营,到新城的范公庙旧址凭吊,遥想范公当年,目睹边塞烽烟,思绪联翩,欣然题诗:“文武才名重古今,祠膽荒驿柏森森。”之后,靖边道马中锡命储营将刘锐在城南牛王庙山脚建范公庙宇。竣工后,马中锡为庙题写庙碑一块,称范公为“一代奇才”。此碑虽然经风著雨,但字迹犹存,现藏于靖边县文化馆内。其后重修“范老关”,兵宪徐绍沆为其题文。

登上东山,伫立道观观景平台,居高临下,“新城”城郭遗址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昔日辉煌城池,只有部分城墙遗址依稀可见,其余为当今便民服务中心、民居、学校、农田……但观其建城选址的军事考量,堪为形胜之地。城池背靠大山,两水拱围,南北走向,南高北低;三面环水,城南与大山衔接,势如半岛竦峙;东门沟、西门沟二水绕城交汇后,曰东芦河,向东滚滚而去,入无定河。城址外围群山环抱,城外河水湍急,城墙宏厚,极具防御功能。

张天赐村如靖边的“天赐湾”一样,灵气夺人,秀色处处。宏伟的明长城,此地段保护较好。登上烽火台,举目四望,思绪万千。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飘来,层层梯田在山中环绕,逶迤起伏的山峦叠嶂,蜿蜒的长城连绵,长城两边绿草茵茵、野黄花盛开,创作灵感顿生。在被誉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黄花古戍”遗址,随着秋天脚步临近,古戍周围的黄花已随风飘香,揺曳弄姿;秦、明长城,范仲淹庙碑置身古戍,好一派既沧桑凄美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向晚时分,长城、烽燧、梯田、采原油机、风电装机等,已在摄影家的镜框中生根、画家的画布上生长、作家的笔下生花……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诗词学会会员)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