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龙州堡(之二)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2-02-22 10:22 作者:许 江

进入清代,西北的少数民族先后归顺,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龙州堡也由军事建制变为行政建制,兵防渐渐松驰下来,堡内只有少数兵丁,多为居民。其时,铺面林立,商贾云集,为方圆百里的商品集散交换之地。雍正九年(1731),靖边置县,龙州仍为堡级建制。嘉庆十四年(1809),堡城被洪水冲塌南北两角,后进行了补修。同治六年(1867),回军进攻龙州堡,乡民冯之骃、韦辉隆、魏开成等组织民众,奋勇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三人壮烈牺牲,堡城沦陷,百姓惨遭杀害,随之废弃。此后,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到处是烂砖碎瓦,残垣断壁,野草丛生,狐兔出入,成了一座荒城。但历史不会忘记,它曾经守护了故乡的明月,保卫了一方百姓的安宁。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匪患猖獗,民不聊生,老虎脑山上常有土匪出没,抢劫行人商客,祸害当地百姓。龙州堡有一位姓阎的乡绅,将废弃的石堡寨重新整修,可囤数十石粮食,可供百十人居住,土匪来袭时,率当地和附近百姓避于寨内,可维持生活月余。为防不测,还在峭壁洞窟内挖水井盘锅灶,以作长期打算。人们感其功德,又称为阎寨子。现在,栈道已毁,崖洞仍存,无言地向后人诉说着那段过往的岁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刘志丹率工农红军解放了靖边大部分地区。龙州堡平庄村人樊士杰组建民团,自任团总,以阎寨子为据点,动用民力拆除旧砖木,重新建筑军事设施,与共产党为敌,使龙州堡于三十年(1941)才获得解放,其自毁半世清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州堡先后为清平区、杨桥畔区所辖的一个乡。1960年,由小涧公社更名为龙州公社。上世纪70年代中期改为“龙洲”公社,一直是公社、乡、镇的建制,政府及有关单位均在龙州村。龙州堡从戌边御敌,到扼险据守,再到沃土良田,一代一代人在这里可歌哥泣,书写出不一样的篇章,仍然延续着长城和古堡的坚韧生命力。昔日的狼烟烽火鼓角争鸣已在史籍和传说之中,一个繁荣昌盛安居乐业的新龙州展现在世人面前。2008年,龙州堡遗址成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州为什么变成“龙洲”呢?听当地人讲: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龙州也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当时的公社主要领导人为了强调水的重要性,便在州字前边加了三滴水,龙州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龙洲”。岂不知龙就是水的化身,何必要画蛇添足,把2000多年的名字说改就改了!“州”和“洲”虽然同音,但其义却有天壤之别。现在连“龙州古堡”的地名碑也变成了“龙洲古堡”,真让人匪夷所思。龙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函,特别是龙州丹霞地貌掀起了旅游热潮,倘若人们查资料一定会一头雾水,龙州乎?龙洲乎?莫衷一是。窃以为,应该借靖边申请撤县建市的契机,也把“龙洲”恢复为龙州,名正则言顺。在此拙作中,为了尊重历史,也为了行文方便,仍以龙州称之。

何谓龙州?有这样一个传说。在远古时期,龙州是一个古湫(湖泊),天旱三年水位不减,雨涝三月水位不增。玉帝让一条母龙和他的九个儿子守护,因此也叫龙湫,后来人们嫌之谐音不雅,便易名为龙州了。龙湫的南边为深山老林,被一个千年虎精霸占为王,其虽然道行不深,却无恶不作,来龙湫饮水,常对母龙骚扰不止。有一天,母龙忍无可忍,留下小儿子护湫,自己率八子与虎精大战,只见雷鸣电闪地动山摇,一场恶战持续数日。它们母子齐心协力把虎精打死,虎身埋在山里,虎头留在外边,后来,那座山也就叫作老虎脑山。《延绥揽胜》中这样描述:“山势高耸,龙盘虎踞,起伏层叠,最高一峰形如虎首,人立其上,群山环拱者,悉在眼底。”谁知小龙子只顾观战,忘记守湫,东北处开了一个口子,湫水东流,湫塘已干。母龙和八子精疲力尽,但再也回不到古湫,困死在山坡。古湫干涸后露出红砂岩石,蔚为壮观,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地貌。深深的沟壑里只留下一些小小的水潭,晶莹若明镜,光彩可映月。《靖边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在龙州城外红石崖下,有小潭,水清莹见底,明月荡漾。”被誉为“龙潭映月”,是靖边八景之一。上世纪70年代,鸦儿河和沙嘴河先后筑坝载流,虽龙潭淹没,但库内之水日照波光粼粼,月映涟漪层层。真是群群锦鲤沿石舞,对对白鹅向天歌,俨然古湫再现,和丹霞地貌各成美景,相依生辉。有位当地人写了这样一首诗:

虎葬深山只露头,龙死高坡怨古湫;

若无当年龙虎斗,哪有今日丹霞游。

龙州丹霞地貌景区在龙州堡遗址东南边不远的地方,石堡寨在景区之内,是著名的景点。据专家介绍: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距今一亿五千万年还多。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浸漫,再加之山体崩塌风化,或下沉,或上涌,保留下来的红色岩层就构成红色山体。红色岩层大都被厚重的黄土覆盖着,经过亿万年的大风侵袭和暴雨冲刷才裸露出来,在周围黄土的映衬下,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变成了一幅幅奇特的大美景观,如油画般逼真,似国画般写意。红砂岩的表层是需要千万年才能形成波浪式的纹理,汹涌澎湃,平滑流畅,色泽温润,线条优美,围绕着起伏的小山丘形成规则的走向,层层叠叠,条条圈圈,故称之为波浪谷。

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把不算坚硬的红砂岩尽情的随意的雕琢着,有的像巨龙回首,有的像丹狮啸天,有的像金蟾戏水,有的像铜驼迎日,有的还像彤云飞渡,有的更像焰火升腾,展现出无限的风彩。总之,“在一千个人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想象力插上翅膀自由的飞翔。在险峻处,造物主也留下了千古杰作,百丈高的红崖赤壁,犹如刀削斧劈一样,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远远望去,叹为观止。悬崖下有一条小河沿峡谷穿行,岸边的芦苇与阳光下的红砂岩形成显明的反差,飘荡着丝丝凉意。

龙州丹霞地貌独特的地质构造,再加之季节的轮回交替,气候的瞬息变化,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会出现不同的景观,且惊艳奇绝。尤其是在雨过天晴、旭日东升、夕阳斜照之时,红砂岩更色泽艳丽,熠熠生辉。雾中雪后又别具风格,分外妖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段,都展现出迥然不同的自然画卷,许多摄影家为之拍摄了不计其数的照片,将美景定格,展示在世人面前。景区里的山峰、峡谷、崖洞、堡寨、碧水融为一体,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美丽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有位去过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帕利亚峡谷的人曾这样说:两处景区虽各有千秋,但就其碧、褐、丹、黄之色,奇、雄、雅、秀之形而言,龙州丹霞地貌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龙州丹霞地貌层峦叠嶂,碧水丹霞,苍茫的黄土高原,红色砂岩自然雕琢,犹如时光年轮,记录下亿万年风霜侵蚀沙丘的印记,沉淀着厚重的历史与文明。真可谓“生在龙州人不知,一朝识得举世惊”。本世纪初逐渐揭开了这块风水宝地的神秘面纱,山南海北的摄影爱好者和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旺季时可以说是摩肩接踵,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也使附近群众增加了不菲的收入。

独特的龙州丹霞地貌是上苍赐予靖边人民的富贵财富。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龙州丹霞地貌同泰山、长江、黄河、天安门一齐作为献礼节目,在中央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使其更加闻名遐迩。2020年,陕西省政府批准龙州丹霞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在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将会建成一个世界级的丹霞地质公园,龙州堡的故事也因此而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古老的龙州堡,年轻的龙州镇,血脉紧连,薪火相传。这里的人们秉承古堡风骨,发扬戌边精神,以龙州丹霞地貌景区为依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高歌猛进,让自己的富裕梦逐渐变为现实。

 

                                                                           (作者系靖边县国资办原主任)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