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靖边,曾经十分地风光过。早在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这里设置了靖边卫,早于榆林设卫(1471)九十八年,差不多一个世纪。是年又设靖边道,管辖榆林、绥德、定边、靖边等卫,成为陕北之北的军事中心。
当然,是因了军事,因了“边疆”的地理位置。所以,就取“绥靖边疆”之意,称为“靖边”。
新城不“新”,旧城不“旧”
这靖边道所在地在今靖边县城65公里处,原名兀喇城,为宋时所建。北宋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时曾为保安军驻地,百姓称范将军兵马营,亦名范老关。明景泰四年(1453),陕西巡抚陆矩将此城大规模整修,城垣焕然一新。这一新,亮了人们的眼睛,与旧的兀喇城相比,旧貌换新颜,人们将城郭前面加了“新”字——“新城”就这样叫响了,一直叫到现在,再未改口。即使以后不断地有新城出现,然怎么也新不过这个“新城”,反倒显“旧”。
这新城,也不断地显“新”。明成化年间,分巡陈宪佥于城南又筑了一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又在城南再展一城,名“新军营”,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在新军营东再筑一城,名“家丁营”,成为连环四城的城套城。隆庆六年(1572),兵备道张龙池再扩建新城,占地面积达1500多亩,新修北城周长4000米,高12米,厚6米。万历元年(1573),再重修城堡,在城中由东至西筑新城墙一道,将原城分为南北两半。万历九年(1581)又砌青砖垛口。
至此,一而再,再而三,新上加新,新城更“新”了。
雍正九年(1731),由军事而行政,靖边正式建制为县,县府就设在新城。这又是一“新”。老百姓不叫靖边县,干脆就呼“新城县”。
因了城“新”,故事也就多。城内有一小土山,名称却很大,叫“曹操山”,传说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北征曾屯兵于此山,因此而成名。还叫“草草山”,说此山是远古时神农试种百药的地方,山上的草都是神草,白天收割,晚上又会长高,永割不断,能医治人畜百病。后被终南山妖道知悉,偷偷移走,种入终南山。
无奈,清同治六年(1867)六月十一日,回民义军马三元帅、马曾山等率军攻克县城,城堡建筑毁灭殆尽,唯有一块重修范仲淹祠石碑遗留下来。
新城没有再“新”,只徒留一个名称而已。
不得已,同治八年(1869)靖边县城迁至镇靖。镇靖古为乌延城,为唐时夏州节度使李佑所筑。其时,这里是长安至夏州的必经之所,明成化八年(1472),明廷派延绥巡抚余子俊统兵于此,更名为镇靖城。同治六年,镇靖同样遭受兵燹,只有西山寨尚存,居民也寥寥无几。此后,经历任知县相继修葺,方又渐渐恢复规模:十字街联通东西南北,商铺林立,衙府威严,屋舍鳞次栉比。城居半山半滩,东芦河西芦河拥城而过。民国十七年,镇靖迎来县长牛庆誉,他系同盟会会员,思想解放,至为推崇孙中山,1929年,选拔青壮劳力300名,以工代赈,修筑东河湾、北河湾两座大桥,维修护城河,加固城墙,还在城中央修建了中山纪念台,顶部加盖三间大房,办起民众教育馆。
1935年6月28日凌晨,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攻克镇靖县城,中共靖边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驻地就在镇靖城。
1942年,因镇靖地处偏远,为交通便利,县政府迁至张家畔。原来县城驻地镇靖,就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旧城”。
这“旧”,是相较于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张家畔而言的,自然“旧”了。问题是,比它更“旧”的县城——新城,还一直以“新”相称。这“新”与“旧”只有当地人清楚了,外来人是无论如何无法分出新旧的,还往往会闹出笑话。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地新分来一个大学生到教育局报到,教育局人事科长怜其家不在靖,就拿出了新城、旧城两个乡镇供他选择。外来的大学生当然选择“新城”了,哪想到,新城不新,后悔莫及。
几百年间,靖边县城几复几迁,游走三处,“新旧”更迭,也制造了一些概念歧误。辨别的唯一方式就是常驻,住久了,“新”与“旧”自然就明辨不误了。
(作者系榆林市文联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