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从“只此青绿”说起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2-03-01 13:21 作者:石建斌

2022年春晚上,“只此青绿”这一支舞蹈美翻中国。该剧牢牢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在文博、舞蹈、音乐、文字和非遗传承中探索和提炼符合当代视角的审美精髓,而这支舞剧的灵感创作来源于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之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该图以其细腻精妙的笔触和严谨的构图,使宋代中国的大好山河跃然纸上,被称为宋代的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山水名画之一,其艺术修养等我不敢妄言,我只想从中悟出几个道理来。

一是艺术是同源的,有内在必然的联系。诗与画分别建立在语言与形象的基础之上,本不属于一个艺术范畴,但是两者都可以状物、抒情、言志,因此又有相同之处。在宋代诗画并提已成共识。关于内在必然的联系,张舜民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就多次在论画时,不止一次提到诗歌,并将画家和诗人联系起来,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可以从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当代摄影人再读唐诗宋词,完全可以将诗中的诗意拍摄成摄影作品。东汉刘褒取《诗经》内容所作的《云汉图》与《北风图》就是很好的转换,可以想象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画面感极强,摄影人可以在镜头中表现出来,这样的摄影作品,无论如何都是非常养眼的佳作。李白、杜甫、王维等的诗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摄影的题材,诗画一体本可相通,作为当代的摄影人,一定要跳出摄影学摄影,从中国古典的绘画、音乐、诗词、文学中汲取营养,才能搭起坚实牢固的基础,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有一句摄影家最喜欢的话:“摄影就是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你爱过的人。”所以,学习摄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汲取营养。

二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你有心挖掘。北宋著名画家郭熙提出“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如果用现代摄影理论讲,“高远”难道不是仰视,即仰拍吗?深远平远就更容易理解。同时,也道出了仰视、平视、远视三者之间的不同表现和意境。黄公望所提用墨、设色,如何布置远近,措置高低,难道不正是摄影的色彩、用光、以及构图吗?看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全图对角线构图,董源《潇湘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关于前景,三分之一构图等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及倪瓒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对于我们今天的摄影家依然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这里就不一一赘叙。

三是当代的文化艺术必须要站在这块厚实的文化奠基中才能走的更高更远。摄影需要立意。那么在南朝宋大明年间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称“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姚最在《续画品》中认为丹青之用,可以“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张彦远在《叙画之源流》对绘画的功能和源流进一步进行了论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於天然,非繇述作”。因而,当代摄影应当同中国古代的绘画一样,区分物像,帮人识辩魑魅魍魉。明确纲纪法度,助人戒恶思贤,改善自我,这也是我们的艺术担当。

舞蹈《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千里江山图》,值得艺术家们借鉴,关于汲取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必须是当代艺术家深刻反思的永恒话题。摄影人拍摄山水风光、风景照,完全可以读王原祁《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关于龙脉为体,开合起伏以及山水画的结构与布局,不仅可以用来指导绘画,而且对于摄影人来说也是不可不学的经典。至于写意摄影,可以学习石涛画作。他的画学《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一画一词30多次出现,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摄影作品是西方传入中国的艺术行为,其拍摄题材、方法、内容等等无穷尽也,以此抛砖引玉,尽由读者“三生万物”。因为《只此青绿》就是一曲有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承艺术的当代表达,只愿这样的转化和传承能赋予摄影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

                                                     (石建斌,靖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