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笔者偕友回到镇靖城,吊古抚今,吟小诗一首,感叹世事多变,犹如白云苍狗也。
凤凰断翅悄无声,二龙焉能护古城。
三街六巷何处觅,繁华已在传说中。
查阅县志可知:靖边县衙在靖边营(今新城)未迁之时,镇靖城曾多次遭洪水淹没和兵燹战火,城内房屋寥寥无几,城垣多处坍塌,一副颓败景象。县衙迁来后,经历任知县修筑,到晚清时,衙门、科房、监狱、仓库和书院渐次齐备,形成规模。西南和西北城墙顺山势由高到低延伸,高达两丈多,不可逾越,西山烽火台是侦察瞭望和防守御敌的制高点,东、南、北各通城门,且有瓮城相护。整个镇靖城“北当河套,南控川口,群山肆顾,二水环流,为绥肩延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城内东南处有清代县衙和防营,当年陈设仪仗威严,三房六班齐全。还有崇正书院,现在仍有两联留存:
莫小了规模,秀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要尽着培植,吾道是地方赤子之命根。
何地无才,养成枝干参天起;
诸生有志 ,切向根源实地来。
正南处有文昌庙,城南关有龙王庙、东北处有老爷楼、城隍庙、财神庙、马王庙等,西山上有真武庙,贞观寺,各庙宇皆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晨钟暮鼓,香客不断。城中以“十字”布街设巷,有三街六巷之誉,商贾云集,字号林立,生意兴隆,客栈人满。经商开店者以晋人为多,绥德人次之,他们的后人有的还在城里居住。镇靖城成为三边的宗教圣地,文化中心和商业重镇。
听老辈人讲:镇靖城中的西山坡上,在民国时期还有南北走向的窑洞和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如同楼阁,夜间灯火闪烁,晨时炊烟缭绕,十分壮观。还设有寨门,像城中套城,“小城里”除了衙门官吏和军事要员居住外,再就是有钱有势人家的住宅。西山脚下,南北正街东边的九龙壁,用琉璃装饰,上有九龙飞舞图案,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真是壁临池畔,轻风拂水,涟漪映日;龙影入水,若隐若现,观者流连。但多年失修,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破损,60年代被红卫兵在破四旧中推到后,以垃圾处理掉了。至于九龙壁后的360个台阶,则解放镇靖时被炮火炸毁,现在没有一丝痕迹了。
镇靖城还有一个不算美丽的传说。五代时有位陈抟老祖隐居华山数十年,听说陈桥兵变,宋太祖定鼎中原,遂抚掌大笑说:“天下从此定矣”。于是持钵下山云游天下。来到银州(今米脂)后,见訚水(今无定河)自北向南,水势湍急,涛声震耳,遂口占一偈,才飘然而去。
骇浪惊涛里,扶舆造化人。
历时七百载,两度育奇人。(奇人就是指西夏李继迁和明末的闯王李自成)
到了元朝忽必烈的时候,闻知这个风声,生怕汉人再出真主,来夺他的天下,派了一个叫杨连真加的异僧,在银州境内和訚水沿岸细细堪踏。凡山形水势稍有奇异的,便通知地方官员派出民夫,不是将山脉挖断或水流引开,就是建一座庙宇镇压。
靖边是訚水的发源地,镇靖城就建筑在訚水上游的芦河岸边。李佑筑城时,曾请有名的堪舆先生放线奠基,是一块风水宝地。其城南接大墩梁环于右,北连寨山绕于左,形如凤凰展翅(民间俗称凤凰城),据说这里可出三斗三升芝麻官。
某日,杨连真加率其他僧众沿訚水溯流而上,来到镇靖城,见城筑凤凰背上,俩翅扶摇欲飞,且东台如文案,西峰似笔架,紫气氤氲,斜晖普照。心中大惊,此地将必出人才,文为州县,武作将佐。于是马上命人将连接寨山的凤凰左膀斩断,引西芦河水从北门而过,以伤其筋骨,损其血脉。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右膀大墩梁还在,东西芦河于城北汇流,形成二龙护城之势,水养地脉,地养人气,镇靖城及靖边县仍然人才频出,遗憾的是没有三斗三升那么多了。
1958年,西芦河修筑了旧城水库,土埧把城北门山与寨山重新连接起来,又起到了补地脉培风水的作用。后来东芦河也修筑了张峁水库,发挥着聚云雨散尘埃的功能。镇靖城是凤凰涅槃展翅腾飞,二龙蛰伏惠泽桑梓。此为野老言,录之备忘。
时光进入21世纪20年代,现在镇靖古城换发出勃勃生机,逐渐又成为三边名镇。当地除了对城墙和老爷楼墩台、中山台进行保护维修外,还在西山坡种植了松柏花草,修筑登山台阶,建有观景亭,鸟瞰全城,一览无余。城东北有芦靖湖生态旅游区,东南有张峁水上乐园和绿色农业采摘园,西南有白文焕纪念馆,为榆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北靖志路穿北门而过,是县城连接南部山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城中还有中共靖边县委旧址和惠中权故居,每年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者络绎不绝,三边民俗文化园的收藏也琳琅满目,门类繁多,好像又回到了农耕文明的时代。镇靖城已成为人们凭吊古迹、缅怀历史、观光旅游、采摘尝鲜的好去处。
(作者系靖边县国资办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