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之阴,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总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152443平米。
黄河古时叫大河,简称河。黄河因河水颜色浑黄而得名,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指的就是黄河。战国末期称为浊河。西汉初年始称黄河,《汉书》有“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厉” 的记述,但仍未被普遍采用,直到宋代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综观黄河像个大“几” 字形,河套在中,向有“九曲黄河十八道湾,宁夏起始到潼关”, 为第一大湾之说。就是在这个湾里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人文景观,和革命英雄故事。神话故事里有巨灵神力劈华山,双脚为黄河蹬开了东流入海的出口,二则神话故事是说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十二个很长的狄人出现在临洮,身高五丈,以为吉兆,秦始皇模仿他们铸造了十二个铜人,各重二十四万斤,放置在宫门前,称为金秋。“禹门三迭浪,平地一声雷”, 说的就是闻名于世的黄河壶口瀑布的异景奇观。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详细记载了瀑布:“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的宏伟气势,和巨浪迭荡的奇观。在黄河边上,有狼牙山五壮士与日军血战到底后跳崖、中条山陕军八百冷娃弹尽粮绝后,不甘屈辱跳入黄河,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故事。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被称称中华民族始祖的轩辕黄帝,就出生在陕西黄土高原雍州的姬水河畔,姓公孙名轩辕,亦说姓姬。和黄帝齐名的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出生于姜水河畔,得姓姜。两族部落不断繁衍壮大,他们便向东、向北发展,最后聚集在河北涿鹿一带。由于部落聚多了,便产生了矛盾,暴发了战争,先是黄帝和炎帝部族在阪泉一带进行战争。经过三次较量,炎帝战败认输,与黄帝结成联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的来历。后来、有一个叫蚩尤的部落前来争夺地盘,结果被炎黄联打得大败,蚩尤也战败被杀。经过这次战争,进一步巩固了炎黄联盟,形成了今天的华夏中华民族。
河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其中有黄帝建的“天鼋神都”“昆仑虚都”。 陕北榆林一带有许多史前“仰昭文化”“龙山文化” 时期,人类在这里居住生活的遗址,如神木的石峁遗址,靖边的五庄窠遗址,横山的杨涧沙、庙梁遗址等,据陕西考古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市现在有4000多处史前遗址。
据《史记》记载:“黄帝死,葬乔山。”乔山即今白于山,靖边县南坟湾,据考古学家发现有人工堆集起来的“北斗七星”状坟墓,疑是黄帝冢,现在建在黄陵县的黄帝陵园那只是衣冠冢,并非真墓。由此可见黄帝生于斯地,葬于斯地、陕北便是黄帝的故里。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汹涌澎湃,一往无前,这就是黄河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奋起反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黄河成了抵御日寇的一道天然屏障。在这千里沿黄防线上,南有中国军队在赵寿山将军指挥下,在中条山展开了正面阻击战,挡住了日寇妄图攻破潼关,长驱直入中国西北大后方的迷梦。中部清绥吴沿黄防线上,有王震将军领导的八路军和抗日联军如中流砥柱阻住了日军不能越雷池半步。吴堡河防一战,打败了日寇的疯狂进攻,使侵略者一筹莫展,天堑黄河成了“皇军”的丧身之地,吴堡这座古堡,成了真正的铁堡,屹立在黄河边上。北线有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指挥若定,进行了府谷保卫战,和包头阻击战。府谷县城一度被日军侵占,但在抗日义勇军和附近友军的配合下,很快将鬼子打了回去,赶过了黄河。日军惊魂未定,便从保德狼狈逃窜,至此,府谷河防再未受到侵犯。
日军占领包头后,兵分两路,一路向西,直取五原;一路南下,逼近陕北重镇榆林。驻守榆林的二十军八十六师在邓宝珊将军等指挥下,联合北线与日浴血奋战的傅作义将军领导的晋绥军,宁夏的马鸿宾军,东北马占山领导的义勇军,采取了“两翼牵制,中间突破”的战略方针,经过百余次的艰苦奋战,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延缓了日军的进攻势头,减轻了河防压力,实现了“扼控伊盟,拒敌塞外,固守黄河防线” 的战略意图,使沿河防线,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保卫了中国西北抗日大后方,保卫了陕甘宁边区,黄河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支柱。在黄河的东岸,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奇兵伏击,一二九师偷袭日军空军基地,炸毁敌机二十余架,挫伤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占胜的神话。
黄河母亲养育了中华英雄儿女
黄河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英雄儿女,远的不说,单说近代有谢子长、李子洲、刘志丹、张达志、郝登鸿、王聚德、杜聿明、高吉人等。
谢子长,刘志丹,李子洲等在上学时就接受马列主义教育,闹学潮,搞宣传,进行游行示威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离开学校后,他们回到农村闹革命,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武装,在陕北开创出一片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提供了落脚点,为党中央和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郝登鸿、王聚德、崔天佐,张达志,闫揆要等在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与敌英勇奋战,有的甚至血洒疆场,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杜聿明在昆仑关血战中,夺回了失去的险关,击毙了敌二十一旅团号称“钢军” 的 旅团长中村正正雄,打出了国格,打出了军威,震慑了敌人。高吉人在古北口战役中,带领一个营的兵力,与数倍日军血战三昼夜,撤退时,7名战士被敌包围,他们奋勇血战到底,击毙日军100多人后,以身殉国。当日军冲上阵地后,见只有7具中国士兵遗体、说不出一句话来,佩服中国人的顽强,掩埋了7名战士的遗体后,在墓前插上写有“支那七勇士之墓” 的木牌,以表示敬佩。高吉人战后,被授予云麾勋章,曾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亲切地称呼其为“高蛮子”。
黄河源源不断 万世长流
祖国大地沧桑巨变,榆林黄河儿女奋勇前进。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榆林人民艰苦奋斗,向大自然宣战、向沙漠进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引水拉沙、改造良田、兴修水库、保持水土,减少泥沙输入黄河,使黄河的水由浊变清,让母亲黄河的肌体变得更加健美。治沙英雄牛玉琴、石光银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架桥修路,榆林人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羊肠小道变成了通衢大道,黄土道变成了油漆路、水泥路。如今是高速、铁道相交错,国道、省道密如网,村村都把油路通,大河、小河架桥梁,彻底改变了交通闭塞壮况。
黄天厚土赐能源,开发带来了大变化。随着八十年代神府煤田的开发,九十年代靖定横油气田开发,陕北榆林就像一条巨龙一样从贫瘠的黄土高原上飞起,使榆林大开发、带来了大发展,大变化。工业由小变大,发展成为国家新能源重化工基地。农业由过去的小农经济、毛驴耕地、靠天吃饭,变成了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水田连畴,喷灌、低灌配套,暖棚种植,水平沟种植,电脑测控,粮、蔬、果一起上的新型特色农业。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提高,脱贫后进入小康社会,人居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由过去的茅庵草舍,土窑洞,住进了美丽牢固的楼板房,有的甚至在附近的小集镇盖起了小洋楼,家用电器成龙配套,交通运输有四轮、三轮,小汽车,通讯网络很方便,人人都把手机别,粮税、牧税、林税全减免,种粮还会有补贴,大病、小病有医保,娃娃上学不要钱,生活过得比蜜甜。自然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经过退耕还林、还草,现在是万山葱绿、千里黄沙变绿洲,一个秀美乡村正在建成。
九曲黄河长流不息,红色基因赓续不断,榆林的黄河英雄儿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昂首阔步迈向更高的目标,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的强国梦而奋斗不息。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