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强 )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这似乎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其气候特点绝不雷同,各有千秋,前人用八个字来将其概活为:春华、夏荣、秋实、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春光美好,百花争艳;夏天炎热,万木争荣;秋天凉爽,喜获丰收;冬天寒冷,藏精蓄锐。然而,咏春颂秋的人多,歌夏赞冬的人少,这是为何?我想恐怕就在于夏有三伏酷暑,炎热难当,冬有数九严寒,刺骨难奈之故吧?现在正逢炎夏,酷暑之时,大家都有亲身感受吧!其他暂且不说,就说说盛夏暑天吧。
“夏”字为上下结构,由“百”和“夕”字构成,其“百”字:《说文解字》说:“从一,从白。”“白” 为白天,“夕”则为夜晚,也就是说夏季是由百个白天和夜晚组成﹙立秋后,前十天为三伏,仍为副夏﹚。
夏季,又叫长夏,在一年四季中,白天所占的时间最长。
夏季,也称作炎夏。“炎”字上下为“火”字,其热程度可想而知。
夏季,四月称作孟夏,五月称作仲夏,六月称作季夏,统称为三夏。在三夏之中,季夏最热,因“伏”在其中。何为“伏”? 单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古人在造“伏”字时,是用会意的方法造出,左边为单人,右边为犬,就是说在这大热暑天,连人和狗都经受不住酷热的炙烤,要躲藏在荫凉处避暑,所以,就用了个蛰伏的“伏”字来称伏天。在古乐府民歌中有《子夜四时歌•夏歌》中写道:“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之句。
伏天,又称暑天。暑为日者,红日当头,使人难奈。无论是伏也好,暑也罢,都突显出一个“热” 字, 让人受不了。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北临大漠,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春季气候多变化,风沙肆虐;夏季炎热、干旱、少雨;秋季阴雨连绵,雨量多集中于农历七、八、九月;冬季阴冷、气候干燥。
陕北“十年九旱” ,过去靠天吃饭,所以,当地老百姓对龙王敬俸最勤,几乎村村都修有龙王庙,一遇干旱,便抬篓子祈雨,一旦“显灵”了,便领牲、唱戏,或说书还愿。著名的陕北信天游诗人霍竹山写的《问答》诗句里,就真实地反映了山区农民们种田盼雨的情况:
粮哩?喂猪哩!
猪哩?卖钱哩!
钱哩?买肥哩!
肥哩?种地哩!
地哩?等雨哩!
雨哩?没下哩!
当然,陕北的盛夏也绝不是滴雨不下,而是少了一些罢了,下起来也不像春天那样淅淅沥沥,秋天那样连绵不断,而是,多为雷阵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下起来排山倒海。上午还是赤日炎炎,下午便是乌云压顶,一道闪电,一声雷鸣过后,天际就像撕开了一道口子,大雨如注,倾盆而下。霎时,山洪暴发,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奔流,淹没农田,淹没村庄,冲毁堤坝,有时甚至会卷走人畜,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号召人民植树造林,筑堤打坝,兴修水利,以人力战胜“旱魔”,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记得1957年,在梁镇庙畔小学上学时,参观了红柳河畔人民在沿河两岸发展水地,建立抽水站,由于河床很深,当时还没有那么大扬程的抽水机,在几十米岸上浇地,只能靠人力和畜力拉动水车分级抽水,名曰“五马连环”。 看到哗哗的河水流进地里,心里很是感动,我们在作文中大加赞颂。后来,听说因造价太高,效益不佳,被迫下马,但这也是人民群众迫切发展水田,摆脱靠天吃饭的一个大胆尝试。
以后,到了县城上师范,利用星期日,邀了些同学跑了几十里路,到杨桥畔毛嘴子河水库观看抽水机抽水浇地。因为这是柴油机电动抽水,马力大,扬程高,流水如喷泉涌动,庄稼得到库水灌溉,长势特别好,一片绿海如云。大家看后,感慨万千,回来后,在老师的辅导下,编出《庄稼人喜在心里头》,大加颂扬。歌词的第一、二段,我还依稀记得:
小河的水呀静静地流,
知心的话儿记在心头。
往年天旱庄稼人发愁,
老牛扯水慢悠悠。
如今开起了抽水机,
只见清水哗啦啦地流。
田里苗儿长得绿油油,
庄稼人喜在心里头。
……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优先惠农政策,使农村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滩涧地大部分变成了水浇田,低灌、喷灌、自流灌溉相配套,农民再不用等雨发愁,靠天吃饭;山区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但地膜种植,宽排梯田,人造小平原,大大增强了抗旱能力和保持水土不流失,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阔步前进,再不用过像中国古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诗里描写的那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忧饿死”的悲惨生活。
话扯得远了,再说回来,如何度夏?暑夏暑气蒸腾,在烈日下活动,极容易中暑。一旦中了暑,便会出现头晕、出冷汗,甚至呕吐,这时你不要慌张,躲在荫凉处,呆一会儿,就会好的,或喝一杯淡盐水即可。如果情况有点严重,可吃中药藿香正气丸,或六一散解暑,假若严重脱水,就要急送医院救治。
为了预防中暑发生,一般避免在烈日下生产作业,多喝一些清凉饮料,如绿茶、王老吉、加多宝等。多吃一些清热、解暑、降温食物,如西瓜、绿豆、扁豆等。西瓜乃汉代著名外交家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时,从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带回的的味甜、多汁、阴凉珍贵之品,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绿豆和白扁豆,据《本草备要》记载:前者甘寒,行十二经,有清热、解毒等作用,为解毒、解暑之要品;后者甘温,有通利三焦、升清、降浊、除湿、清暑等作用,为和中化湿,解暑的圣药。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游泳,来解暑降温,但要注意老年人和儿童游泳时,一定要有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当然,炎夏强烈的阳光照射,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杀菌、消毒,夏天多晒被褥,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日光浴,据说对一些由风寒引起的筋骨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在进行日光浴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头部,不受强烈的阳光暴晒。同时,阳光也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粮食丰收。
就说到这里吧,祝你健康,暑期过得愉快!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