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麻湾镇位于靖边县西南部,地处白于山区腹地,属梁、峁、涧地形。全镇总面积199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耕地12.6万亩,林地10.6万亩,是靖边县农业大镇。该镇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农民以种植玉米和养殖白绒山羊为主要产业,经济效益较低,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尤为突出。有利条件是光照充足、温差大,是樱桃、梅杏等林果优生区,经过两年的试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多数群众的认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非常可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席麻湾镇结合全镇实际,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构建“山顶林、山腰果、山脚田”立体生态循环产业新体系,助力席麻湾镇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该镇计划在山顶营造生态林、商品林5万亩,在山腰发展樱桃、梅杏等林果带1万亩,在山脚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同步推动“一户一田,一组一片”土地整合和流转工作。
推行“山顶林”。结合当地生态脆弱的缺点和适宜经济林种植的优势,抓住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示范区建设机遇和白于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项目,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盘龙山、烟墩山等地营造山顶生态林、商品林5万亩。2023年,落实防沙治沙生态林建设项目3000亩,申报村集体林场2处,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5%。
引领“山腰果”。经过充分调研和试种,形成《席麻湾镇樱桃、梅杏产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樱桃和梅杏种植为转型产业发展,实行“以奖代补”“先种后补”的举措,逐步扩大推广种植面积,鼓励群众参与种植。以“能人党建”为品牌,发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作用,在樱桃种植示范基地东茂农场设立了樱桃种植技术指导中心,累计开展培训500人次,实地、在线技术指导200余次。2023年,按照“以奖代补”的举措,引导群众自愿流转土地或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新种植樱桃1000余亩。按照“党建+集体经济”的模式,集体流转、盘活退耕还林地1000亩,发展梅杏产业,探索出一条中南部梁峁涧地区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打造“山脚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目标,推进“一户一田、一组一片”工作,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切实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力争5年内将全镇7万亩涧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引进了有发展潜力的红萝卜、辣椒、南瓜、黄花等特色种植品种,示范带动,规模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种植红萝卜12700亩、辣椒600亩、南瓜2000亩。
席麻湾镇推行的“山顶林、山腰果、山脚田”立体生态循环产业体系是解决山区农业、林业、牧业“三业”失衡的初步探索。“山顶林”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的同时可以为“山腰果、山脚田”提供后续发展保障;“山脚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亩产效益、便于土地流转的同时,可以进一步解放劳动力,让大家腾出手来搞副业,多渠道增加收入;“山腰果”是实现产业兴旺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既可以大幅提高群众收入,又可以为白绒山羊养殖户产业转型找到出路,解决发展产业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更促进了“山顶林”保护工作。2023年,席麻湾镇规划了产业发展道路专线,硬化烟墩山至樱桃基地道路(开元路)4.8公里,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注册成立了席香丰商贸有限公司,对全镇樱桃、梅杏、肉牛等产业实施“五个统一”产业配套服务,即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增强市场竞争力;计划建设贮藏1400吨规模的樱桃和梅杏冷库1处,配套果蔬清洗、选果、加工包装生产线各1条,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席麻湾镇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山顶林”绿满川、“山腰果”香萦绕、“山脚田”沃民丰。
(作者系席麻湾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