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前沿 / 理论动态 / 正文

你好,靖边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6-22 08:53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日犹飞雪,无风亦起沙。”走来的边塞重镇。你好,在“油气冲霄”中崛起的能源新城!你好,拦羊嗓子放牛声中的“山峁峁上看得远,你在那张家畔”的豪爽之地。这就是我的故乡,黄土高原上的一粒米。
      靖边县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公里,按地形地貌分为三个区域,即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南部丘陵沟壑区。海拔介于1123米——1823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降雨量458mm。全县辖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营农场,184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10.65万户,总人口35.99万人,农业人口30.97万人,常住人口37.77万人。
据《抗战以来的陕西靖边》一书记载,“靖边居西北接蒙疆,秦属上郡,汉属朔方。自唐宋以来,莫不视为国防重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塞下秋来风景异”“踌躇张冠道,恍若塞上行。”这些诗句记录着戍边将士封狼居胥的抱负和边塞风光的独特魅力。
    一年一熟的庄稼在干旱少雨的毛乌素沙漠边缘艰难地成长着,祖辈们世世代代在这刨挖着,黄土地贫瘠,气候干旱而又少雨。若在五黄六月天,村头的庙会现场秦腔正在上演,老者们爱看,坐着自带的小凳子上静静地观赏着。四个身强体壮的中年人抬着供着神仙牌位的盒子正在乱窜,或原地打转,或前后、左右狂奔。有人说,这是神仙在指挥。不一会儿,一圪垯黑云压在神庙的上空。不由得回忆到了小时候的场景。也想起了陕北歌唱家贺国丰先生的一首歌《祈雨调》响亮而又悠长:
    龙王救万民哟
 清风细雨哟救万民
  天旱了 着火了
  地下的青苗晒干了
  但在一千六百年以前,这里曾是水草丰茂之地。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等记载,公元413年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名曰"统万"。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至此,一座雄城见证着靖边的风云巨变,沧桑过往。这一带在大部分历史时期是“高高秋月照长城,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荒凉之地。靖边境内至今还存留着长城遗址,没有了往日的防御功能。只剩模糊的轮廓时断时续,伸向它想要到达的地方。在一个,秋日午后。同细蒙蒙的雨丝登上了一段长城,浓郁的地椒叶香味弥漫在我们心旷神怡的眺望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大江淘洗着英雄,也打磨着陕北的黄土地。陕北的如同紧握着的拳头,筋脉凸露。彰显着一股难以抗拒的精气神。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何必求远,靖边境内,美景尤可赏。靖边老八景:
    “黄花古戍”:黄花城在新城乡南十里地,深秋野菊盛开于有范仲淹庙碑和秦明长城等古迹处。可谓“战地黄花分外香。”
     “红柳芳洲”:靖边县东坑乡原金鸡沙村遍红柳摇曳,清水如镜。
 “龙潭映月”:靖边龙洲河岸有红石崖,崖下潭水清沏,明月荡漾其中。
 " 绿海鹳云”:在靖边沙漠腹地张家畔有沙丘滩地和“海子”(湖泊),夏季水草茂盛,水鸟翔集。
  “芦子雄关”:县城东天赐湾乡有芦关岭,其芦子关为古代险关,唐代诗人杜甫《塞芦子》诗即描绘芦关之险要。
  “红崖晓镜”:指龙洲土桥水库红砂岩地貌,地质学家称丹霞地貌,有极具观赏性的丹霞石墙、丹霞石柱、丹霞岩穴等,险峻处为悬崖峭壁。
      “南浦青霞”:为县城南芦靖湖,云霞浮动,晚照空濛。
“西涧丹林”:靖边王渠则一带称西涧,每到秋天,满山遍野的杏树林呈火红色,层林尽染,色彩绚烂。
       清代诗人曾写道, “ 风生万壑起边声,逐面惊沙半日程。”我小的时候,坐三轮车进县城,村庄周围没有柏油路,全是囊沙路,劲不大的车辆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乘客只得下车,推着走。
     如今,此景不复存在。靖边的人文底蕴,更是不胜枚举。只待游着不管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哪种路线。都能来此边城一探究竟。
 (王 贵,1990年生,陕西靖边人。《诗刊》子曰诗社社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入选“陕西省百名优秀艺术家资助计划”,著有诗集《星空与大地》。
 作品见《诗潮》《诗选刊》《中华诗词》《诗刊·子曰》《《延河·诗歌特刊》等刊。)
网络编辑:贺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