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前沿 / 理论动态 / 正文

七十年的奋斗 七十年的成就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6-15 09:13 作者:薛立强
      靖边,靖边,边荒之地,土地贫瘠,缺水少雨,十年九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再加上战争之苦,人民生活贫困潦倒,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粗杂粮,穿的是破烂衣,驮运靠毛驴,这就是过去靖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两首民歌,更能反映出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黄沙漫漫不见村,
    杨桥畔人民吃尽了风沙苦。
    一夜黄风三尺沙,
    田苗压得光塌塌。
    一年的口粮无着落,
    拖儿带女走宁夏。
      另一首流传在白于山区:
    山秃无树水难留,
    大雨拉成了一条条沟。
    庄稼苗苗被冲走,
    庄稼人泪往肚子里流。
    1949年,全国大解放,靖边人民好象阴天见到了太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人民带来了希望。
      〈一〉两位县委书记功不可没
  一位是张德本,建国初,百废待兴之际,他带着建设靖边的历史使命,从神木来到靖边,领导靖边人民开荒种地,植树造林,修路打坝,养羊养牛,创办供销合作社,兴学办教育,设立卫生院,安定了人民生活。以后,又领导人民搞合作化,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带领人民大干快上,改造旧河山,为靖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榆定公路就是那时间开通,新桥水库、旧城水库就是那时间修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六一、二年困难时期,他根据中央“六十条”精神,结合本地实际,下放毛驴,允许农民种“十边地”,帮助靖边人民度过了难关,靖边人民至今念叨他。
另一位是赵兴国,领导靖边人民改天换地,引水拉沙,兴修水利,劈山打坝,修造良田;植树造林,抵御风沙;大办合作医疗,保证人民健康;兴办学校,提高人民文化;搞外贸,编柳编,壮大集体经济富民生。“307”国道就是那时间开通,金鸡沙水库、猪头山等水库、就是那时间修成,靖边城郊的“万亩林”,就是那时间营造,靖边人民没有忘记他。
     〈二〉改革的春潮先从农村兴起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靖边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走过了一些弯路。几十年的苦苦奋斗,几十年的砥砺前进,可是,还没有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消息像春风,像惊雷,刮遍了神州大地,响彻了历史的天空。消息传来,靖边人民欣喜若狂,一片欢腾。
     1981年,时任梁镇公社党委书记的郭涛,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安徽省小岗村的农民按了18个红手印、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年就解决了吃粮问题的报导后,心潮膨湃,凭着自己的政治敏感和胆略,冒着极大的风险,在梁镇地区率先实行生产责任制。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成功后,在全县推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靖边县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两三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家家基本是吃的有,放的有,由吃粗粮,变成了吃细粮,并且养猪、养鸡、养牛羊,把生活放到了提高质量上。
“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 ,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了,开始向富裕型转变。“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恰在此捩点上,国家实行先农、惠农政策,农、林、牧税全减免,种粮给补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首先实行“三通”,即通电、通水、通路。早在九十年代,靖边就把电线拉进了山沟沟,让农民享受起了亘古未有的现代文明生活。进入新世纪,基本上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告别了高氟水,劣质水的历史。2008年,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油路,总里程达到了1810公里,大大方便了群众的运输出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靖边的农业发展,首先从抓水利建设开始,在国家投资下,农民热情高涨,由用锅椎钻,火箭钻,到电机钻、效率大大提高,全县凡是能打机井的地方,旱地都变成了水浇田,结束了几千年靠天吃饭的历史,产量倍增,年年有余。灌溉也由高抽单一灌溉,发展到引流灌溉,喷灌、低灌,大大节约了水力资源。农民们在发展水地的同时,也因地制宜采用垅沟间种,旱地地膜种植,大棚种植等方式,使粮、果,蔬菜齐获丰收,结束了靖边冬季不能生产果菜的历史。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现在全县的农村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据报导:靖边的农机使用率占全市第一,拥有量居全市第一。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前进的,一种生产关方式不适应了,就会向另一种方式转变。目前,我县已由单一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向互助经营、集约经营、合作经营转变,各种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兴起。
    改革带来了大变化。靖边的农村现在是地覆天翻,一派新气象。除了村村实现”三通”外,家家告别了旧居,搬新居,住上了美丽宽敞的楼板房、红砖大瓦房,有的还在附近集镇盖起了小洋楼。家用电器都齐全,安装锅炉来取暖,“三转一响”不稀罕,人人都把手机别,摩托出行随处见,有的家庭还看起了小汽车。大病、小病有医保,娃娃上学学杂全减免,农民怎不笑开颜。精准扶贫奔小康、,人人都把幸福享,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好风尚。
    退耕还林,引来了生态环境的新变化。现在,靖边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林术覆盖面积己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七点九。公路沿线有护路林,农田内有网框林,环山有生态林,村村有经济林,每到春季,绿树吐翠,百花绽放,美不胜收;每到秋季,硕果累累,压弯枝头,丰收在望,美丽乡村一派好风光。
〈三〉“巨龙”从荒野的小县城飞起
  在上一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靖边县城是矮房子,土街道,风刮灰尘满天飞的地方,就有人编顺口溜说:“中学的楼,政府的房,百货公司带银行,汽车站,大礼堂,还有人民医院和食堂。”意思是说除了这几处有砖木结构房外,其余的都是青一色的土木结构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荒野小县城。
  九十年代,随着石油、天燃气的开发,靖边的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坐落在张畔的这座小县城,似乎在一夜之间,一跃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风采的新型城市。
  现在,走进县城,映入眼帘的是楼厦林立,欲与天公试比高;马路平坦,大小车辆队列长龙;电灯明亮、鎏光溢彩;人潮如云,穿梭如织;商铺连袂,生意兴隆,歌声笑语,一片繁荣热闹景象。
 靖边城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区面积已达到了32平方公里,马路、街道纵横交错,八纵十横棋盘格局业已形成,一河两岸,五桥飞架东西变通途。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更是绿茵飘流如彩带,花香四溢引蜂蝶,楼牌新颖竞风流,霓灯闪烁如繁星,一城四园相辉映,城中花园,园中城。进入新世纪,靖边“双创”文明城市开展以来,接连获得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卫生文明县城光荣称号,大美靖边,声蜚全国。
   “一龙腾飞,四脚先蹬” ,靖边县城镇总体规化是“一中四副” 即以县城为中心,东坑、杨桥畔、镇靖、海则滩为四副中心,进而带动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现已初见成效,东坑已被列为全省示范镇,成为全县粮蔬生产的重要基地。杨桥畔己建成物流园区、创业园区,有不少民营企业入驻,已成为靖边商业流通的东大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重要基地。镇靖已建成“惠中权纪念馆”、“白文焕纪念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使古镇焕发出新姿。海则滩镇正在被开发为生态绿色旅游景区,无人机场落成后,将为该镇增添新的风采。在这些城镇的带动下,全县己全部撤乡建镇,正在向榆林市副中心城市、陕北第三中心城市迈进。
   靖边的经济连续翻番,财政收入已从上世纪末几百万元,跃上了百亿元的高台,曾两度跻身于全国百强县行列,多年稳居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县城经济居全省第五位。
   靖边的工业,在天燃气净化厂,延长集团工业园区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靖边的新能源太阳能、风力电,煤油共炼,已走在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前列。
靖边的农业,正在由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向设施农业,特色养殖业,中草药栽培种植业方向发展。
      靖边的交通,高速公路与铁路交叉,已成为东西南北的走廊,中西部地区的营运中心。
靖边的文化旅游,教体事业也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统万城遗址,龙州丹霞地貌,已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小河革命纪念馆,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接受红色革命教育,靖边的剪纸,已拿回了多项国际大奖,靖边的信天游唱响了三秦大地,登上了中央电视台,靖边的教育已步入现代化教育的行列,体育在全市连连夺冠。
     〈四〉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七十年的奋斗,七十年的成就;壮丽七十年,靖边大发展。现在,我县已成为全国农业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试点县;中国新能源示范县;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名县;省级森林城市、全县改善人居环境先进县。2019年,又斩获了“三项国际号”的大奖:中国优质营商环境典范;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典范县;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名县。
在这一顶顶桂冠,金光闪耀的荣誉称号面前,靖边县委、县政府领导并没有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进新时代,奋斗新目标,精准扶贫奔康,齐心共圆强县梦、中华伟大复兴梦。
                 
网络编辑:贺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