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前沿 / 理论动态 / 正文

吃棕子 话端午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8-24 09:39 作者:薛立强

      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又要来临了。在我国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粽子,或煮吃黄米浸糕,在门庭内挂上艾蒿,男人们饮雄黄酒,女人们和小孩子在耳内滴上一两点雄黄酒,大人们还给孩子胸前挂上装有苍术、安息香等香料做成的小荷包,或布娃娃,在手脚腕上戴上彩色丝线,意在避邪解毒,保护大人娃娃们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浸糕,煮粽子,这又是为何呢?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楚国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渔父》等。其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他以烈火般的热情,雄伟瑰丽的想象,神采飞扬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真挚感情,和追求崇高的理想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可称为千古绝唱。而其生不逢世,多次向怀王进谏无效,反遭流放。当他在流放期间得知,昏慵的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国破人亡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万念俱灭,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毅然投入汨罗江自杀身亡,成为千古悲怨。
   在他投江的那一天,当地老百姓闻讯赶来,悲痛欲绝,纷纷将糯米团投入江中,祈祷鱼儿、虾儿不要食我屈原遗体,而食糯米团子。也就是在这一天,渔民们听说屈原投水的消息后,都争先恐后地开着渔船到江面上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以后,当地老百姓每到屈原投江的日子,都要到江边去将江米棕子、糯米团投入江中进行祭奠,以志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这种纪念活动一代传一代,传遍大江南北,传遍黄河上下,传遍中华大地,逐渐形成了端阳节,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表现了龙的精神。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另外还有几种说法:
     一曰,这一天是唐明皇的生日;
 二曰,这一天是龙的生日;
  三曰,这一天为祭涛神日,因这一天,战国时,楚国人伍子胥被吴国冤杀后,而封为涛神;
  四曰,来自夏、商、周夏至节;
  五曰,端午来源于懋日;
  六曰,南方纪念屈原,北方为春游日;
  七曰,为了纪念沔阳行侠尚义的四豪杰。
  关于“端” 、“阳” 两字,也有人进行了小考:
  一认为:“端”是开始,“午”与“五”为同音,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
  二认为:“端午”也叫“端阳” ,因为午时正是烈日当空,阳光灿烂,故而曰端阳,据《月会广义》载:“五月初五端阳节” 。
  三认为:端午节这一天,正逢月与日同为五数,所以叫“重五”。《宋史》有载:“明年重五,又送角黍执扇。”
  四认为:在“天中” ,吴有牧写的《梦梁录》中,说道:“五月五日天中午” 。
     五认为:有“蒲节”, 《幼学句解》称“端午是为蒲节”。 昔时,端午节用菖蒲泛酒解毒,故云蒲节。小时候,我曾读过《五毒传》,将蛇、蝎、蜈蚣、蜘蛛、蚰蜒列为五毒,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用雄黄酒杀灭之,故民间端午节有饮雄黄洒,或在耳中滴雄黄酒的习俗。其实,雄黄是一味重要的解毒药,早在南北朝时,成书的《雷公炮制药性解》里就记载:雄黄能杀虫蛇毒,孕妇佩戴雄黄囊能生男,佩戴雌黄囊能生女。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就是要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敢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赛龙舟就是要发扬龙的精神,团结协作,奋勇向前,为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网络编辑:贺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