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前沿 / 理论动态 / 正文

食盐的感悟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6-08 09:17 作者:俞连芳

      上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农村,住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小山村里。从我记事以来,父亲就利用农闲时间,人们赶着毛驴、骡子和牛结伴而行,在距家几百里路程的盐池人背畜驮吃盐。
      人们联合起来,赶着众多牲畜驮盐为得是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人们长途跋涉,每到一处捡柴的、运水的、放养牲畜的、埋锅造饭的,人多力量大而快捷,还有那么多牲畜的铜铃声,信天游的歌唱声,人们的欢声笑语声,声声不绝于耳。图的一个红火热闹,图的一个高高兴兴,图的一路顺顺利利的把盐驮运回自己家中。
      浩浩荡荡的驼盐队伍来到盐厂,那一堆堆小山似的大盐颗粒明明亮亮。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着实让驮盐人大饱眼福,兴奋不已。盐厂一般按毛口袋、帆布口袋的大小收钱。装盐就由驮盐人尽自己本事装,直至把要装的口袋都装得满满当当,高兴为止,这才按牲畜驮力的大小扛在马鞍上,绳索捆绑坚固,吆喝着走出了盐厂。
      自然条件所限,我们那一带的人们从老辈子手上,就一直人背畜驮盐而生存。驮盐人无论刮风下雨,为节省钱从不住店而是在荒野生存。人们日行夜盼的一个站口接着一个站口的往回赶。一个多月的行程,有时会遭遇暴风雨天气,牲畜驮着的毛口袋盐里往下滴雨水。
      经过长途跋涉,风残露宿,克服艰难困苦,赶牲畜的人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高兴坏了老汉儿、老婆儿和婆姨娃娃咯蛋。为把盐分得公平合理,人们会把袋袋盐统统倒在一个大场院中间,一家一户平均分配。有的人还会将分盐场地落下的盐,用扫把扫得干干净净拿回家,连同装盐的口袋一同放入大盆倒清水泡洗,用这些盐水饮牲畜。大伏天气,羊只饮上几次草药盐水长的膘肥体壮。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缺吃少穿。但顿顿拉不下盐这个好东西。一大锅野菜和饭,吃着吃着感到清淡无味,原来也有忘记放盐的时候。吃盐尽管每天节约用,可一大缸盐怎没吃两年就没有了。农村人和睦,人们相互之间借米、面、油、盐的是平常事。你家没有了米到邻家借,我家没有了盐,在你家借。生活过的艰难困苦,常常为吃不饱饭发愁。有时肚子饿得咕咕叫,倒上一碗开水放一小撮盐,填那永远也填不饱的肚子,那也是常有之事。
      盐这东西颗粒大而明亮,但存放的时间久了,变得污巴拉几,用碗泡水下沉一层难看的污物。就是这样的东西,人们也是日日、月月、年年珍惜计划着吃。不到两三年就得再去盐池人背畜驮一回。我家大伯父就能从盐池背二斗食盐回来,那个艰辛困苦难以言表。在我的记忆里,70年代以前人背畜驮吃盐。
      70年代以后开始修路打坝,有了简易牲畜路通行了,人们赶着毛驴,骡子去盐池用畜力车拉盐吃。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后,解放了生产力,充分发挥了人民生产积极性,创造性。人们掏钱雇汽车运盐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90年代以后人们在市场中买盐吃。
      2000年中期以来,人民基本生活接近温饱,人们不再吃大颗粒粗糙盐而是用加工后的碘盐吃。
      进入2010年以来,全县农村的人们,陆续由政府无偿供应碘盐吃。近年来,城镇居民也吃上了政府提供的碘盐。总之,人们吃盐的事比过去发生了无可比拟的重大变化。人吃碘盐,牲畜有专供盐,人们冬天腌酸菜有腌制盐。过去人背畜驮吃粗糙大颗粒天然盐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近三年来,我家一直吃政府无偿提供的碘盐。2019年11月15日清晨,县盐务局工作人员,给我打来电话,让我拿着户口本来领盐,最后重申下午就不发放了。我给儿子打了电话,不到半小时,儿子的摩托嘟嘟的在大门前响起,开门一看,一整袋碘盐又拉回家来。
      社会变了,变得越来越美好了,就连吃盐政府都想着人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体现了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感。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信心,坚定了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定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衷心为靖边县委政府领导心系群众举措的实施而点赞。
                                                                                   (作者系靖边县高家沟便民服务中心居民)

网络编辑:贺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