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席麻湾镇位于靖边县西南部,地处白于山腹地,属梁、峁、涧地形,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当地政府经过两年的试验探索,成功将曾经的退耕还林地变成了如今的“梅香园”,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月采樱桃,六月摘梅杏”,又到一年杏子成熟的季节。6月25日,记者来到席麻湾镇塘坝渠村梅杏种植基地,杏香扑鼻而来,一颗颗饱满的杏子挂满枝头,一幅夏日乡村“丰景”图呈现在眼前。据悉,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几乎没有经济效益的山杏林。
靖边县林业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贾金说:“我们工作队到塘坝渠村一年来,将这里多年未见效益的540亩退耕还林杏树,嫁接成有经济效益的梅杏,(同时)为农民提供嫁接技术帮扶,并对该地块进行树体整形修剪、伤口保护、病虫害防治、高接换头和基地卫生清理等工作,后期将继续跟进林业技术管理,确保梅杏口感好,品相佳,为当地农民提供一条增收致富的渠道。”
游客在杏园采摘梅杏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原退耕还林基础上,运用高接换头技术、劈接的方法,将原来的山杏改良为现在的梅杏,因口感好,广受好评,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收益。
村民曹建国说:“我们这里以前是退耕还林地,群众也没有什么收入,就是杏熟了之后捡点杏核。去年我们把这个嫁接成梅杏,这个效果很好,特别甜。一亩地最低也能收入5000来块钱。”
在席麻湾镇广阳湾村,果农穿梭在果林中采摘杏子,乡镇负责人和种植户正站在一片挂满枝头的梅杏树下,欣赏着嫁接后的“杏福果”。
广阳湾村党支部书记黄德华说:“我们村退耕还林地有1980亩,从前年开始,我们嫁接了400亩梅杏。经过两年的发展,梅杏现在已经陆续挂果,预计今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在发展梅杏(经济林产业)的基础上,我们还发展林下经济,今年又种了400亩的黄豆,村民看到我们的经济效益后,也开始自发嫁接家里的杏树。”
据悉,席麻湾镇按照“党建+集体经济”的模式,集体流转、盘活退耕还林地,发展梅杏特色产业,全镇林果业收益产值达到330万元以上。
靖边县席麻湾镇党委书记张永嘉说:“近年来,结合我们席麻湾(村)实际,通过充分调研论证,提出了“山顶林、山腰果、山脚田”的立体产业发展模式,我们重点在“山腰果”,樱桃刚采摘完,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的梅杏园,我们的红梅杏主要是以塘坝渠和广阳湾两个村集体经济的带动来发展。现在两个基地总面积是1300亩左右,今年盛果挂果的近450亩。”
集体经济可分红,村民务工有收入,为达到最大效益,席麻湾镇采取“统一营销方式、统一宣传推介、统一分级分类、统一包装物流”营销机制,按目前测算,梅杏产量可达15万斤,预计收入150万元。全镇近2万亩的退耕还林杏树地,实现“当年嫁接、二年挂果、三年盛产”。农民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
“下一步我们主要就是针对这两个产业,镇上会成立工作专班,专门负责樱桃和梅杏的包装和营销。从效益上来说,我们梅杏,亩产应该在6000斤左右。我们的樱桃亩产收入能达到2万元左右。今后我们会在这两个产业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把这两个产业做大做强。”靖边县席麻湾镇党委书记张永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