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靖边概况 / 名胜古迹 / 正文

镇靖堡晴霞映古堡 极冲扼芦川

来源:榆林晚报 发布时间:2014-03-04 15:49 作者:满孝永

镇靖堡全景

白文焕故居

关帝庙庙台

城墙上的便道

南城墙上被废弃的窑洞

依山傍水极冲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明廷为抵御河套一带的蒙古部族入侵,始设靖边(取“绥靖边疆”之义,后升为靖边营,治所位于今新城乡新城堡)卫,这是“靖边”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就在这一时期,明朝军队开始在镇靖一带驻防。据光绪本《靖边县志》记载,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延绥巡抚王锐派军队“进守笔架城,八年余子俊移兵守之。”

“村里人都称村西的小山为寨子山,就是因为旧时山上有一座寨子,但鲜有人知道寨子名为‘笔架城’。”镇靖村党支部书记郭榆生接着说道,“笔架城,应该是由于寨子山的山形神似笔架,而城又因山形而得。”

史料记载镇靖堡所在之地古名白塔涧,旧号白滩儿,这与镇靖堡周围的两条河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镇靖堡东傍芦河,芦河支流芦西河则从古堡西北两侧穿流而过,两河在镇靖堡东北不远汇合,形成了一处河滩湿地,这便是白滩儿之名的由来。

而记者在县志的舆图中看到,镇靖堡东有芦河,再东则麻黄梁、大墩梁为障;西侧有西峰(今寨子山)、晓雾山(今南关坬山)、梢沟山(今梢木梁山)环绕,再西则有芦西河环绕;而镇靖堡城则西依山势,东据河川,“周围凡四里三分,高二丈二尺,东、南、北城门三,楼铺一十九座。隆庆六年(1572年)加高,万历六年(1578年)砖砌”。因此光绪本《靖边县志》称镇靖堡“系极冲之地”。

镇靖堡位于明大边长城的突出部位,南接镇罗堡、新城堡,系靖边营北临蒙古之首冲。有明一代镇靖堡设都司、外委各1员,军兵2537名,马骡1789匹。驻军与靖边营相同,军马则是靖边营的近两倍,由此不难看出当时镇靖堡的军事地位。而在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河套一带的土匪曾攻入镇靖堡,杀城内千余家,镇靖堡人烟兴盛也是不争的事实。

    《延绥镇志》记载,镇靖堡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新城堡为回民义军所破,镇靖堡便继而成为靖边县署驻地。时至今日,镇靖堡城墙的原有形制还基本保存着,墙体上的一排排窑洞,则是昔年人们与古城相伴而生的美丽见证……

刘志丹攻打镇靖

1935年五月,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二、三团,红二十七军一、三团,陕甘义勇军及三总队共3000多人,从安塞李家塔出发,围攻靖边县城镇靖堡。

80岁的镇靖堡村民刘正邦告诉记者,由于镇靖堡西城墙在100多米高的山峰上,山顶又筑有寨堡,作为至高顶能俯瞰全城;城内则有钟鼓楼、城隍庙、北门城楼几个制高点,全城也只有东、南、北3道门;城内又有国民军86师256旅12团2营下辖的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计400多人,加上县政府官员、警察、保安队以及来自各地的民团200多人,总计兵力700多人,因此想要攻克镇靖实属不易。

“但就在陕北红军攻打镇靖的前一天,县长张志立带领1个步兵连和警察、民团外出‘围剿’红七支队,另有1个步兵连去宁条梁防守,使得城内兵力空虚,正为红军攻打‘创造’了有利时机。”刘正邦说道。

这次战斗共击毙、俘虏守敌400多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枝,七五迫击炮2门,六○迫击炮4门及大量弹药物资,释放被关押群众60多人。但在此次战斗中,红军损失也较为惨重,50多人牺牲,103人受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名参加过攻打镇靖战斗的老红军(时任哈尔滨军分区政委)曾再次来到镇靖,准备祭奠昔年牺牲的战友。

当他听闻当地留传下了一首《打镇靖》的信天游时,便找来镇靖村民刘贵,在村中的中山台上唱了段《打镇靖》。刘贵告诉记者,当他听到老红军向他讲述昔日攻打镇靖的场景时,他的心情非常沉重,但正是那种心情,让他唱出了最好听的《打镇靖》。

文教兴盛多英杰

作为清末民国时期靖边县政府驻地,镇靖当地一直是宗教氛围浓厚,兴盛的文教也培养出了代代英杰。

时至今日,镇靖堡的北街之上还保存着旧时的关帝庙台。镇靖堡关帝庙系道光七年(1827年)靖边都司寇文静所建。庙台之下原是门洞四达,今日北侧门洞则成了学校的院墙,今日只有庙台四方题额上的“浩气凌云”“□师义圣”“节鼎天地”“一航□月”,还在向人民讲述着关帝庙昔日的喧嚣……

村民鲍登财告诉记者,除关帝庙外,镇靖堡中原还建有城隍庙、龙王庙、火神庙、先农坛、祖师庙等。“很多寺庙的神像都是铜塑。在刘志丹攻下镇靖后,很多铜像被转运到延安,造成了子弹。”鲍登财说道。

镇靖堡原还建有文庙、文昌庙各一座。文庙原在西山之下,系光绪年间所修;文昌庙原在堡内西北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移至南城门附近,其对联云:“天上点状头,万丈光芒吞壁斗;人间司科目,几分阴□较文章。”对文教的重视,使得镇靖英杰辈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当属白文焕。

白文焕,字章甫。1883出生于镇靖。清末,白文焕参加了哥老会,为西北“龙头大爷”。武昌起义后,积极拥护并参与革命。1921年,白文焕在杨虎城手下充任“粮台”,后任民国靖边县政府工程队长,领导重修城北门、东门河两座桥。时值灾荒饥馑之年,白文焕慷慨解囊,输捐精米10石及大洋300元,赈济灾民。

土地革命开始后,白文焕受刘志丹委托,曾数次冒着生命危险,到白区采购了价值数万元的药品,运往苏区,为革命做出了贡献。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白文焕积极拥护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亲笔修书劝说逃刘玉江、陈国宾、杨生旺、冯捷山等10余家返回边区。1941年,他被选为靖边县参议员、副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同年又任边区政府委员。

白文焕生前居住过的3孔窑洞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现仍保存完好,并被改造成为白文焕纪念馆。该馆展出的118幅图片、11张图画、6件实物,为世人,也为镇靖记录了白文焕金戈铁马、救国爱民的传奇人生。

网络编辑:张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