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朔方的拼音是shuò fāng ,意为北方,英文north。
朔气是指北方的寒气,北方很冷,又可称朔方。
释义
朔方,拼音shuò fāng ,意为北方,英文north。
朔气是指北方的寒气,北方很冷,又可称朔方。
设伏兵疑使,彼不敢逐水草西窥,朔方
庶几边境少事矣。—— 明
王铎《送袁环中(
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宁远饷军序》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
鲁迅《
野草·雪》
起源
朔方,北方之意。《
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
蔡沈传:“朔方,北荒之地。”《
诗经》小雅:“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尔雅》云:“朔,北方也。”
朔方郡
建置沿革 先秦
朔方郡所在的内蒙古
河套地区,战国时称为河南地以及北假,原为
赵国领地。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
云中、
九原”,置
九原郡,此为河套地区建置之始。其后赵国衰落,河南地被
匈奴占据。
秦代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将军
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号为“新秦”,即汉代之朔方、
五原二郡。秦末战乱,边地
戍卒被调回中原,河南地又为匈奴所据。秦代后期所置郡名不可考,可能领有渠搜、临河、昫衍道、朐衍、高望、富平六县。
西汉
汉武帝时国力转盛,开始收复秦代
边地。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渔阳、
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
卫青“出云中以西,至
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
陇西”。
主父偃进言朔方土地
肥饶,宜屯田驻守,“内省转输
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从其言,遂“收河南地,置朔方、
五原郡”。
西汉时,朔方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鄂尔多斯西部及巴彦淖尔西南部),即秦代九原郡的西半部,时称“新秦中”,郡治在朔方县。其东为五原郡,西、北与匈奴为邻。郡西有
鸡鹿塞(今巴彦淖尔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太阳庙山哈隆格乃山口),北有
高阙塞(今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狼山大巴图沟口),是阴山一带汉与匈奴来往的重要通道。
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汉成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昭君出
鸡鹿塞北入匈奴。
汉武帝曾多次徙民移居朔方、五原、
上郡、北地诸郡,并穿凿
河渠,屯田
戍守,修筑长城、
要塞。
元朔二年,迁十万人于朔方。三年(前126年)秋,苏建修复秦代蒙恬所筑要塞,筑朔方城。五年,筑临戎城。
元狩二年(前121年),徙数十万贫民居朔方以南“新秦中”一带。三年,又筑沃野城、三封城。
元鼎六年(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巡游北边,亲至朔方。四年,“遣拔胡将军
郭昌屯朔方”。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导致河套地区的汉民人口迅速增加。汉平帝
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34338户,136628人。
东汉
王莽改朔方为
沟搜。东汉建武初年,朔方、五原、云中等郡为
卢芳所据。建武七年(31年),卢芳所置朔方太守田飒、云中太守乔扈降汉。十一年,省朔方刺史部入并州。二十六年,
南匈奴内附,并、朔边郡居民迁回本土。自此南匈奴徙居于幽、并诸郡内,
右贤王部屯戍朔方。其后,以西河郡大城县属朔方郡,又徙郡治于临戎。
明帝永平中,多次征发囚犯至朔方、五原屯戍。
永和五年(140年)之前,朔方郡领六县:临戎县、三封县、朔方县、沃野县、广牧县、大城县。修都、临河、呼遒、窳浑、渠搜五县当于东汉初省并。
由于南匈奴内附,
北匈奴对朔方等边郡的威胁大为降低,故“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复”。和帝以后,
鲜卑占据漠北,常南下钞寇,并杀南匈奴渐将王。顺帝时应南单于要求,增兵边郡,修复障塞。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左部
句龙吾斯、
车纽叛乱,杀朔方、
代郡长史及上郡都尉,寇略幽、冀、并、凉四州,边郡残破。乃以朔方郡侨置于五原郡内。《续汉书》郡国志载朔方郡有1987户,7843人,未知为何年之数。
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扰,
曹操“省云中、
定襄、五原、朔方郡”,割
太原郡北部设立
新兴郡,以安置四郡人口。四郡各置一县领其民,原朔方郡民被安置于新兴郡广牧县。
十六国至隋唐
十六国
后赵于汉代朔方县故地复置朔方郡、朔方县,
前秦以后废。北魏
始光四年(427年)灭夏,以其都城
统万(今陕西
榆林靖边县白城子)置统万镇。
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统万镇为
夏州。后于夏州南部置朔方郡,治魏平县(在今陕西延安一带),领魏平、政和、朔方三县。
延昌二年(513年)属
东夏州。
隋
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大业三年(607年),改夏州为朔方郡,治岩绿县,领三县:
岩绿县
宁朔县
长泽县
大业五年,有11673户。大业十三年(617年),
梁师都据朔方郡反隋,建国号曰
梁。唐
贞观二年(628年)灭梁师都,置夏州,改岩绿县为朔方县,为夏州治所。
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夏州为朔方郡,领朔方、德静、长泽三县。天宝年闲,有9213户,53104人。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夏州。
历任行政长官
刘它人,汉宗室。成帝永始中为朔方太守,永始三年(前14年)迁宗正。
□谭,姓失载,平帝元始中为朔方太守,上奏广牧县女子死而复生事。
田飒,朔方县人。东汉初卢芳所置朔方太守,建武七年(31年)降汉。
贾宗,字武孺,南阳冠军人,贾复之子。章帝建初中为朔方太守,后为长水校尉。
王彪,和帝永元中为朔方太守,十二年(100年)行度辽将军。
仇□,上郡人。桓帝永寿(156年)二年在任。
董援,单超外孙,桓帝延熹中为朔方太守。
唐代方镇
方镇表:开元九年置朔方
节度使,领单于
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
定远、丰安二军,
三受降城。十年,增领鲁、丽、契三州。二十二年,兼
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增泾、原、宁、庆、陇、鄜、坊、丹、延、会、宥、麟
十二州。以匡、长二州隶
庆州,安乐、
长乐二州隶原 州。
天宝元年,增领邠州。
乾元元年,分镇北大
都护府,麟、胜二州,置振武节度使。是年,废关内节度使,罢领单于大都护,以泾、原、宁、庆、坊、鄜、延隶邠宁节度。邠州本
豳州,开元十三年以“豳”字类“幽”,改曰邠。
唐代县名
唐初改岩绿县为
朔方县,在今陕西
靖边县红墩界乡
白城子。后为
夏州治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