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靖边概况 / 家乡娇子 / 正文

毛泽东秘书、中共三边特委书记谢维俊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9-28 16:34

      谢维俊,字蔚青,1908年10月出生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耒阳县(今衡阳耒阳肥田茅冲庙),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耒阳县工会副委员长兼十六区区委书记、毛泽东秘书、红四军28团1营连党代表、红四军一纵政治部主任、中共赣东特委书记、红军独立四师政委、红军新编独立第五师师长、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二分区司令员、中共三边(安边、定边、靖边)特委书记。
      1、人物简介 
      谢维俊,字蔚青,化名废若,1908年10月出生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耒阳县(今衡阳耒阳肥田茅冲庙),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赣南革命根据地、闽西革命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创建者。
       1926年谢维俊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以省工农运动特派员身份在耒阳开展工农运动,并成功组织了肥田暴动。1928年,谢维俊参加湘南起义,任耒阳县工会副委员长及十六区区委书记,后随朱德上了井冈山,成为毛泽东的 早期秘书。在井冈山及中共革命根据地,谢维俊历任红四军一纵政治部主任、中共赣东特委书记、红军独立四师政委、红军新编独立第五师师长、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及江西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等职。1933年,左倾路线席卷中央革命根据地,谢维俊与邓小平、毛泽覃、古柏被扣上“江西罗明路线”的帽子受到迫害。1934年,谢维俊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到达陕西,任首任三边(安边、定边、靖边)特委书记,1936年底,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历任红四军28团1营连党代表、第2营党代表、第1纵队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反“进剿”、反“会剿”战斗和开创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以及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
      2、大事年表
      1908年10月,谢维俊出生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耒阳县(今衡阳耒阳肥田茅冲庙)。
      1921年秋,谢唯俊入衡阳省立湖南三师附小读书。[2] 
      1923 年,谢唯俊考入衡阳蒸湘中学。[2] 
      1924 年,谢唯俊在衡阳蒸湘中学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 年“五卅”运动爆发后,谢唯俊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声援上海工人阶级的反帝斗争。中学毕业后,他报考国民革命军在湖南举办的衡阳政治讲习所,被录取在四队十二班学习。在讲习所,结识了更多的共产党人,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2] 
      1926年夏,谢唯俊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2] 
      1926年7月,谢唯俊奉命回家乡开展工农运动。此间,发展党员,建立组织,领导群众坚持对敌斗争。[2] 
      1928年初,谢唯俊参与领导了耒阳北乡有肥田暴动。不久,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参加了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被派到二十八团一营任党代表。[2] 
      1929年春天,谢唯俊跟随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出击赣南闽西。坚决赞成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当毛泽东、朱德受到排挤时,谢唯俊坚持原则,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2] 
      1929年底,谢唯俊调任红四军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古田会议后,调任地方做领导工作,先后任中共闽西南特委委员和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共闽东特委书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等职。[2] 
      1930年11月,主力红军挥师北进,谢唯俊奉命回到部队,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谢唯俊很注意调查研究,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善于理解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深得毛泽东的器重。[2] 
      1931年春,任第一军团四军十师政治部主任,同年6月,被任命为中共赣东特委书记兼红军赣东独立师政治委员,领导地方政权建设。[2] 
      1932年2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组建江西军区,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9月,任江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为配合红军主力反“围剿”,谢唯俊指挥部队以乐安为中心,采取武装追剿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策略,及时取消了当地的反动武装,巩固了永丰、乐安边区,显示了英勇果断的军事指挥才能。[2] 
      1932年秋,谢维俊调任江西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红军独立5师师长。为配合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谢唯俊运用毛泽东提出的“十六字诀”等游击战术,率部主动出击,到处袭扰、打击敌人,并乘敌兵力空虚之机,两次攻打崇仁县城,迫使敌人弃城逃跑,扰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接着,在头水嵊运用山区伏击敌人,配合主力红军歼敌第52师全部、第59师大部,并在白沙战役中,击毙敌新编第37师师长郭炳生,为主力红军歼敌,创造了战机[3] 。但是,谢维俊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精神为“左”倾冒险主义所不容。从1933年4月开始,“左”倾领导者在江西掀起反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的浪潮,给谢维俊等戴上“右倾”、“机会主义”、“自由主义”等一大堆帽子,开展“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谢维俊同他们进行了公开辩论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会上,除陈述自己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外,“其余均无可奉告”。“左”倾领导者压而不服,只好把他撤职了事[3] 。
      1932年冬,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谢唯俊率独立第五师和第二军分区地方武装主动出击,两次攻打崇仁县城,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作战,受到周恩来、朱德同志的热情赞扬。在革命斗争中,谢唯俊敢于坚持真理,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2] 。
      1934年10月,随中央军委第2野战纵队从瑞金出发参加长征,沿途向群众讲解红军政策,组织地方武装和筹粮筹款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调到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底,任首任中共三边特委书记兼三边剿匪总指挥,与李维汉筹建陕甘省委,主力红军南下后,谢维俊吴起镇一带领导剿匪。他在保安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后,即率300余人向定边进军,准备开辟新区。途中,突遭马鸿逵土匪部队的包围,面对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的数倍于己的敌军,谢维俊激励大家:“同志们,我们是为中华民族而战,为人民的翻身解放而战,只要我们不怕牺牲,团结一致,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战斗持续了数小时,敌人的进攻一次次被打退了,英勇不屈的战士也一个个倒下了,谢维俊怒火满腔,高声疾呼:“英勇战斗,决不做敌人的俘虏!”随即一马当先与敌展开肉搏战,敌人蜂拥而上,谢维俊身中数弹,壮烈牺牲[3] 。
      3、红军年轻将领
      在众多的耒阳革命先烈中,谢维俊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烈士之一,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2006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的早期秘书谢维俊》一书,以此纪念和缅怀革命英烈。
      早在1943年,也就是中共在陕北安营扎寨七八年之后,林伯渠作诗怀念:“偶忆往事便心惊,谢古邓毛剩小平,割截人情读八股,江西路线有罗明。”林老将耒阳的谢维俊与邓小平并称,可见其当时在红军中的影响和地位了。“谢古邓毛”指的就是当时在江西苏区工作的谢维俊古柏、邓小平、毛泽覃四人。
     谢维俊1928年率赤卫队随朱德、陈毅上的井冈山,历任红军纵队政委、政治部主任、赣东特委书记、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等职,是红军中年轻有为的将领之一。
      初夏时节,我们沿着一条山村水泥路直到谢维俊出生的地方——肥田乡毛冲庙。
      当地老人向我们介绍,古时肥田乡永济乡同属一个行政区域,古地名为四团冲。谢维俊的父亲谢成甫原先居住在下四团三卷冲谢家村。谢成甫继承父业兼做些盐生意,慢慢积攒下了一笔钱财。一个偶然的机会,谢成甫发现肥田毛冲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出钱买下了这块地。几年后,谢成甫在这块荒草地上盖起了两幢十余间房子的青砖瓦房。一路春风得意,谢成甫又购置了40多亩田地,还在肥田墟上买了一爿绸缎铺,同时还做起了谷米生意。随着生意的越做越火,谢成甫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1908年,谢维俊就出生在这个家庭殷实的大户人家。
      谢家大院里的蒋凤英,是谢维俊的侄媳,如今已逾80高龄,身体却依然健朗。老人虽然不能回忆讲述当年发生的事,却还不忘带我们去看谢维俊出生的房子。可惜门锁了,钥匙一时也找不着。透过门窗,我们依然还能看到一种古朴与厚实。
      耒阳党史办的同志介绍说,谢维俊有四兄妹,哥哥谢凤亭早年随父做生意,后来受弟弟的影响也投身革命,不幸壮烈牺牲。
     谢维俊少时求学于当地声名显赫的拔贡蒋翕琴门下,也就是“湘南教育王”蒋啸青的父亲。谢维俊投身革命的领路人,也就是蒋啸青。后来,谢维俊还娶蒋啸青妹妹蒋祥英为妻。
      1921年,谢维俊随蒋啸青来到衡阳读书,先就读于湖南三师附小,后进入蒋啸青创办的蒸湘中学。在“湘南学联”的影响下,谢维俊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6年,谢维俊经蒋啸青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谢维俊从事革命斗争的起始,就是“肥田暴动”。那时,他刚从政治讲习所毕业,被党组织委以工农运动特派员身份派往耒阳从事革命运动。后来,他追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之后又在毛泽东身边当过秘书。在井冈山谢维俊巧遇邓小平,两人携手纠正了瑞金一场灾难性的“肃反”运动,为中央红军定都瑞金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有根据地“四大金刚”之称的“邓、毛、谢、古”被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罪人。
      谢维俊参加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被任命为三边?安、定、靖 剿匪总司令兼三边特委书记。1936年,在一次与马鸿逵部作战中,谢维俊一马当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8岁。牺牲后,谢维俊衣冢现埋于靖边。
       1959年,彭德怀在给谢维俊儿子谢孟符的亲笔信中写道:“……他一生对革命事业是忠诚勇敢的,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值得我们学习,值得中国青年纪念。”
       英烈已去,浩气长存。
       4、相关图书
      《毛泽东的早期秘书——谢维俊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在世界的东方建立一个崛起的中国、强盛的中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高举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面伟大旗帜和继承了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革命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斗争的革命事迹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挖掘,充分利用,让它时刻鞭策和激励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谢维俊同志和我都是1928年参加朱德发动的湘南起义以后上的井冈山。在井冈山,他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之一,能说会写,很受毛泽东同志的器重。
      1929年,红军井冈山赣南、闽西发展,他不但要指挥战斗,而且还要利用行军、休息时间做思想政治工作。他有很强的原则性,在工作中,曾多次对部队中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单纯的军事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意见,对当时部分犯有右倾悲观情绪的指战员也提出过善意的批评,并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由于他的思想政治工作耐心、细致,他所在的一纵从指挥员到战士的政治素质提高很快,使一纵在红军队伍中成为当时最具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
      我和谢维俊同志并肩战斗过多年,他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干部。在江西苏区,他是地方政权和地方部队的重要领导者之一,领导独立师和独立团以及苏区人民进行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战役,功勋卓著。尤其是1931年,他和邓小平同志果断纠正了瑞金一场灾难性的肃反扩大化错误,拯救了很多革命干部,为中央定都瑞金作
      由于他一贯拥护和执行毛泽东同志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1933年,与邓小平、毛泽覃、古柏等同志一同被错误打成“江西罗明路线”。但谢维俊同志宁折不弯,正气凛然,与当时“左”倾路线的执行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4年,他参加了长征,并胜利到达陕北,担任三边剿匪总指挥,在与匪徒的一次激战中英勇献身。
      对于他的牺牲,我非常悲痛。历史已翻过了70多个年头。我认为《毛泽东的早期秘书——谢维俊》是一本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80后的青少年没有经历过革命前辈那种艰难困苦的生活历程和斗争历程,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能忽视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
      诚希望不愿忘却历史的人们读读这本书。
      为缅怀长眠九泉的老战友谢维俊同志特作本序。
2005年8月28日
 
网络编辑:张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