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登旺,1931年出生,陕西靖边县人。中共党员。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警备三旅八团入伍。参加革命工作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边部队、西北独立第一师和农建一师战士、班长、管理排长,宁夏国营前进农场政治处助理员、党委办公室主任,国营前进第三农场副场长,农建十三师三团生产股长、农五师三十四团副参谋长,前进农场党委书记、场长,1978年至1988年,先后任宁夏农垦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曾先后被选为自治区第四、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自治区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自治区党委委员。1998年离休。
“我就不信洋专家”
国营前进农场是宁夏农垦系统中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创建较早的国营农场之一。1952年,奉毛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一师正式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一师挺进平罗县西大滩,6800名官兵揭开了创建农场的序幕。
柳登旺回忆当初农场创建之初,用一段顺口溜概括了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官兵们的昂扬斗志,他一边抽烟一边凝神思考着说:“三个胡基(方言,一种土坯)支一口锅,两捆麦柴是一个窝,枪炮一架,背篼一背,锹一扛,石夯一抬,风里来,雨里去,战严寒,斗酷暑,披星戴月修地球。”由军垦转为农垦,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满目荒凉的西大滩,住的是帐篷,地下铺的是麦柴,开垦的是盐碱白僵地,许多人想不通,可一想到毛主席的重托:“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大家就鼓起了干劲树立了 “因陋就简,以场为家,艰苦创业”的长期建场思想。
在盐碱滩上挖地窝、搭帐篷,春天迎着狂风飞沙,夏天冒着高温酷暑,冬天顶着零下20℃的冰雪严寒,有时刮风吃的是沙子饭,喝的是苦水、碱水。挖渠、种地搞基础建设,三年时间做到粮食自给自足。1956年,前苏联农业专家来到农场考察,他们认为这里土壤条件太差,要改造只能是下一代人的事情。柳登旺和同志们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担任副场长后和场领导班子下定决心:“我们非要改良过来不可。”经过学习研究,对原有农场田地进行了五大改造,成功实现“盐碱下去了,排水顺利了,灌面缩小了,单产提高了,总产增加了”。过去一亩水稻产量不足200斤,土壤改良后亩产逐步提高到现在的1200斤,创下了当地白僵盐碱地的历史最高产量。随着粮食产量上升,有了稳产高产的农田,柳登旺认为真要富起来还要搞多种经营。在以农业为主的基础上,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农场先后办起了塞上春酒厂、养猪厂、粮食加工厂、开鱼湖、开煤矿等一系列经营企业,农场的经济效益增长,职工收入增加。柳登旺欣喜地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农场职工知识化、生活城市化,到处是高楼大厦,出门交通现代化,农业作业机械化,产品加工自动化,产品销售市场化。”
沙湖旅游区的创立者
1989年,作为自治区农垦局局长的柳登旺,看到其他省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越来越火爆,就打起了开发前进农场万亩鱼湖的主意:“我们这里有沙有湖有芦苇,水中有鱼有鸭,怎么不能搞个自然风光旅游区呢?”当年8月4日,柳登旺陪同时任自治区主席的白立忱到前进农场视察,面对烟波浩淼的湖水,随风摇曳的芦苇,连绵起伏的沙丘,他们被眼前这一片美景所陶醉。柳登旺当场将开发鱼湖建成旅游景区的设想详细地向白主席做了汇报。白主席听了柳登旺的介绍后,当即表示了同意,并命名该湖为 “沙湖”。沙湖旅游区由此诞生。1990年,自治区政府又先后召集自治区旅游局、农垦局、财政厅、交通厅等部门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沙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问题。会议确定五项任务:修路、建码头、购置船只、挖航道、培训工作人员。从3月15日到7月1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下,这五项工作顺利完成。而在1990年5月1日,沙湖旅游区边建设边接待游客的时候就显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1990年5月1日到10月底,沙湖旅游区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总收入达到54.67万元,当年创利润5.49万元。1991年6月19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宁夏视察工作时,来到沙湖,并亲笔题写了“沙湖”二字,使沙湖更加享誉中外。景区开发多年来,先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2001年,沙湖成为我区首批4A级生态旅游区之一,位列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2007年5月,沙湖成为全国首批66家5A级旅游景区成员。2013年,荣获CCTV“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称号。如今,这南沙北湖,沙水相连,苇鸟相依,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的美丽画卷的沙湖景区已成为我国西部旅游和投资的热点,更是对外宣传宁夏、展示西部风情的窗口。
50年夫妻情深似海
柳老和已经故去的老伴结婚50年,他们没有红过一次脸,虽然老伴已经离开,但他说:“老伴还在,她在我心里装得满满的。”
1952年,柳登旺回家乡探亲,总共20天的假期,他在第13天结婚了,这速度称得上是急如闪电了。其实,这是他15岁离开家乡后第一次返乡,能顺利完婚,主要是当时老伴早就看上了他。虽然当时上门提亲的很多,可在她心里,只有那个骑着骏马别着枪的军人柳登旺。
在农场工作期间,夫妻俩同在一个单位,柳老在单位是领导,可在家里他一切听从老伴的安排,尊重老伴的意见。他说一是因为工作忙,根本没时间管家里的事情,家里家外都是老伴一人料理;二是老伴对他工作非常支持,从来不干预单位的事情。还有一件事情,让柳老感动至今:1957年,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当时在老家农村的哥哥因为不能生育没有孩子,柳老的父母就跟他做工作,希望他们将二儿子过继给哥嫂。他和妻子商量后,妻子欣然同意,带着儿子回到老家,直到孩子断了奶才回来。1971年,柳老的大哥去世,孩子回到自己身边不想回去的时候,不等柳老张口,老伴就给儿子讲明道理,把儿子劝说回到老家。其实,柳老知道老伴当年也是揪心地疼儿子,可在她心里大家庭的幸福胜过小家庭。
1999年,老伴查出患有双肾衰竭,柳老带着老伴四处求医无果,只好在家里给老伴做透析,直到最后腹部透析都是他亲自做。从早上6点多到晚上11点多,每4个小时进行一次消毒、抽液、输液。两年半的时间里,柳老精心照顾寸步不离老伴。2002年,老伴最终先他而去。把老伴安葬在老家后,每年老伴的祭日他都要回老家,给老伴扫墓,在老家住上十天半个月,陪一陪老伴。在老伴离世后,也有好心的朋友向他提起再婚的事情,可都被他拒绝了,柳老说:“老伴在我心里装得满满的,我觉得她还没走,我在楼下的时候,她好像在楼上,我在楼上的时候,她好像在楼下。”说到这里,柳老的眼睛湿润了。他说了个顺口溜来比喻自己和老伴的感情:“知心合意的老婆子,爬坡上洼的老骡子,一夜夫妻十夜恩,十夜夫妻如海深。”
柳老用顺口溜概括自己的离休生活是:“读书看报,吃饭睡觉,走路不跑,说说笑笑,见人问一声‘你好’!”说着他笑了起来。独自生活,买菜做饭做家务他样样能行,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合理。每天中午都要喝一两白酒是他的老习惯。这么多年,他的身体健康指标都很正常。他不会打麻将、下象棋,不会玩扑克,闲暇的时候,就喜欢唱歌,尤其是陕北民歌《兰花花》、《走西口》、《三十里铺》等张口就能唱好几段。 记者 丁 梅/文